“大傢看,刺盤孢屬是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的寄生菌,會引起植物嚴重的炭疽病,危害嚴重時,會引起植株死亡……”近日,在寧波海關技術中心的國門生物安全展館中,段博士正在為孩子們開展科普講解。

段博士的名字叫段維軍,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學博士,他已經在寧波海關技術中心工作15年瞭。這些年來,他一直潛心於有害生物檢測鑒定技術研究,實驗室的瓶瓶罐罐、儀器設備成為瞭他最熟悉的“老朋友”,在揮灑汗水的歲月中,他練就瞭一雙火眼金睛,成為瞭一名植物微觀世界的“病菌捕手”。

段維軍(左二)在外繁制種基地開展外來物種入侵調查

全心全意守護

段維軍出生於農村,大學讀的是植物保護專業,後來讀碩士、博士也都是和植物病原菌物相關的專業。這種一以貫之的堅持,唯一的解釋就是熱愛。“我非常喜歡所做的工作,守護國門生物安全很有意義。”段維軍說,“常見的植物病害70%以上是由菌物所造成的。但是,菌物病害檢出難、檢準難、檢快難,更需要我去鉆研和努力。”

“2008年,我剛進入實驗室工作,感覺壓力真的好大。”段維軍笑笑說,“在學校時,大傢以深入研究某種菌物為主,而到瞭實驗室,要在不同的進境植物中鑒定出各類菌物,而且很多菌種是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植物檢疫工作本來就不容易,又逢工作崗位的前輩老師調離,當時還是“單身漢”的段維軍自動開啟瞭“加班模式”,白天查資料、做實驗,晚上寫材料、做研究……

2019年初,段維軍正在和往常一樣對送檢樣品進行檢測時,發現樣品變色,上面有細小菌核。憑著職業敏感性和豐富的專業經驗,他果斷對該菌核進行瞭分離培養、生物學特性研究、形態觀察、DNA序列測定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最終,鑒定出的菌物為我國口岸首次檢出。

這是段維軍在實驗室工作的真實寫照。2012年以來,寧波口岸首次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6種,這些成果離不開段維軍和他的團隊全心全意的付出和努力。

孜孜不倦探索

“現在啊,實驗室的檢測工作可和從前不同瞭。以前,我們的好多檢測都是靠形態鑒定,現在都是靠分子鑒定,要越來越精準快速,如果檢測結果不準,就容易引起一些糾紛。”段維軍帶領著團隊孜孜不倦探索……

植物檢疫就像一個大篩子,要不斷細化檢疫結果。為瞭能夠更加高效快速“捕獲”一些菌物,段維軍團隊開發瞭高階元水平分子檢測技術方法,還制定瞭4項高階元國傢標準,打破瞭一些菌物長期缺乏分子檢測技術的被動局面。

“檢疫性真菌類群多樣,形態多變,國際研究進展迅速,僅僅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段維軍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多個植物病原真菌類群中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礎,於是我就想到瞭合作,通過我們的實驗室把研究落地落實。”段維軍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蔡磊研究員團隊合作搭建瞭我國首個檢疫性菌物數據庫平臺,“我們想通過整合多個信息庫資源,提供從環境樣品初篩到物種精準鑒定的‘一站式’服務,更好地服務口岸把關。”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該數據庫不僅簡化瞭數據分析過程,而且能在線提交數據並開展分析及鑒定,大大提高瞭檢疫效率。

堅持不懈進步

辛勤付出的汗水讓他斬獲瞭許多榮譽:先後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寧波市領軍和拔尖人才,還獲得瞭“寧波市有突出貢獻專傢”“寧波市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寧波口岸十大國門生物安全衛士”等榮譽稱號。這些榮譽,賦予瞭他更多的責任。“學問永不畢業,思想長葆青春。”這是段維軍經常說的一句話。他的鉆研不在於片刻,而是堅持不懈,這已經成為瞭他的習慣。

今年6月,他主持完成瞭一項浙江省的公益研究項目。“我們以進境大豆和大麥為研究對象,分析比較瞭近10年來檢疫性有害生物的截獲情況,並開展瞭技術歸納分析。”段維軍看著電腦屏幕介紹。段維軍通過對進境大豆檢疫性真菌篩查檢測技術和原產地溯源技術的研究,構建瞭我國檢疫性菌物模式分離物核心DNA序列數據庫,能夠精準篩查檢疫性真菌。在此基礎上,還建立瞭糧食中重要檢疫性真菌的快速檢測技術。“通過研究成果的運用,我們在進境糧食產品中鑒定出1種檢疫性真菌,而且是全國首次!”段維軍無比自豪。

工作以來,他主持參與國傢級科研項目20餘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90餘篇,獲授權專利17件,參與制定國傢和行業標準25項,獲得國傢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今年,我又申報瞭一項國傢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計劃開展重大外來有害生物早期監測預警技術及口岸阻斷防控體系的研究,為預防生物災害貢獻一些自己的力量。”段維軍說。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