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美本时,我们身在局中,中间隔着彼岸、中介、大学admission office的一系列信息差,有时很难看清隔着墙之后的申请真容。我们充满着对未来的迷茫,怀揣着不安与小心翼翼,盼着申请的最后能得到一个好结果。
今天小编请来了一些在申请季中,壕掷千金、壕无人性(并不),花了巨款,吃了大亏的某些学长学姐们,分享他们的美本申请结束后,才明白那些年遇到的“信息差”。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不要被经济水平限制选校
我家里属于美本申请er之中,经济比较差的。当时我也是砸锅卖铁,找了中介,然后申请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瞄准历年有大方给奖的学校去的。
众所周知,申请时有奖的学校,要么是排名比较靠后的大U,要么就是文理学院那一挂的。后来我录的结果也不是特别理想。结果,我发现当时跟我profile差不多,却比我录得更好,更top的学校的同学也在入学后拿上了奖。你们不知道我有多酸呜呜呜!
后来跟他聊天,我才发现其实入学后能申请的financial support、department honor scholarship之类五花八门的title其实很多!再不济,校内的part-time job给薪15-20刀/小时的机会也非常丰富,如果想补贴家里,完全不用愁。
还有就是,我那个中介,有点黑(这是能说的吗)。他们有点,为了保证录取成功率,一旦你说把奖学金列入考虑范围,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向你推荐更稳妥更容易申请到的选校list,其次他们也不太知道美国这边的情况,也不会提醒你入学后奖学金可能有更多选择。
现在想想,当年为了入学就有的奖学金,委曲求全真的是太不值得了!
美本申请是一场巨大的资本比拼
Jeff
我大胆开麦一下。说一个事实,美高在申请中就是占绝对优势的。
入学Top 10之后,身边的中国同学大部分都有着相似模板:Top美高背景、之前所在州的各种政治、经济相关的活动、和千篇一律的好标化,以及就算是国内的高中来的,家庭条件也都不差。
虽然招生部一边官方表示我们注重的是多元,一边背地里很实诚地录了一堆非常类似(在领域上可能不同)的学生。可是细想一下呢?这些五边形发展,哪个不是家庭的资本积累?
美高比国际部更占优势、国际部比普高更占优势,是因为他们面临的资源不同。而中国学生,首先进入美高就是家庭花大价钱、甚至父母陪读得到的后果。其次,标化考试虽然自学得到成绩的也有,大部分都需要培训,培训费、一场场刷出来的考试,又是另外的价钱。
再不说活动要想做大做强,有一定影响力,学术那些在国内家庭起码有一定人脉,或者是继续爆金币参加一些夏校或期刊发表。但是高中生在学术界又能真的发什么成果呢?不过是投钱跟教授蹭成果,或者是直接出钱买期刊发表机会。北美看中的体育,培训起来也是不小的数目。
最后我们一代代入学后就忽然失去目标的大有人在,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是被资本堆砌起来的标准推着走,对最后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产生怀疑。
不过你如果要说,也有非资本入学top的例子,那也是美国自己人优先。就算包括绿卡,也仍然是资本的堆积。
学校connection另辟蹊径
Momo
说个跟申请更加密切相关的攻略向吧~大家申请的时候,是不是会下意识依赖于到意向学校参加Open Day、当地访学,或者死磕官网的教授信息,有时候甚至还卷到把他们最近的publication都看一遍,然后再在文书中结尾段why school里cue一下,以表示自己建立的connection?
(通过rate my professor,搜学校,得到不同的教授以及教授课程,
再搜syllabus得到)
实际上你还可以更加打入内部一点!在rate my professor,查你比较感兴趣教授的名字教授的课程,然后搜课程编码+你申请的学校+syllabus,就可以得到很多课的required readings、basic course content,在学术方向上一整个把握住!
(图源Duke官网,用他们enginering的专业举例:
https://pratt.duke.edu/events/category/lectures-conferences/)
其次就是,有些学院department会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公开讲座,可以搜你那个专业+你申请的学校+lectures,就有结果啦!大部分的讲座是在学校教学楼里,但没关系,有些是可以zoom参加的!有些也支持校外邮箱!可以注册了没事听听,然后在校友面试或者文书范畴,就可以输出你曾经参加过贵校谁谁的讲座,然后一顿彩虹屁吹一吹,上升高度!
(再次拿Duke举例,对不起duke!
像这种账号关联,
你就能把整个学校有的没的都关注了!)
针对无法实地访学的呢,也可以去官方的ins看他们关注了哪些学校内部的,如图书馆、健身房、学术中心、食堂、学生活动组织等账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整个学校的vibe以及甚至还有几率掉落一些线上可以参加的活动~
不用死磕热门专业
丧丧
先说明,这个是个人经验得出的“暴论”,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
我个人觉得本科阶段,学校还是大于专业的优先的。除非是那种专业性特别强的,像什么某个专业是你一生所爱,而这个专业恰巧在某个综排不高但是专排很牛的学校有一骑绝尘,你可以毫不犹豫选专排。
当然,美国这边当地的说法其实对于学校排名不是很在意,也包括我有学姐想转专业时,直接被老师告知,咱们学校她那个想转的不太好,不如转学去隔壁之类的,看中专业的情况。
大部分类似我这种,对于对未来方向定位不算很精确的,我感觉不用死磕一个热门专业,在里面卷生卷死。因为热门专业申请的人多,各种标准自然而然就上来了,竞争压力大。而如果你为了这个专业,放弃综排,去更次的学校还是有点得不偿失的。
因为我发现,不同tier的学校之间,资源、connection还是差别蛮大的。比如我上学期有个Directed Study,我发现我跟的教授请来跟我们一起zoom讨论相关研究话题的人脉,也都是跟我学校平齐tier的教授。然后去其他教授Office Hour的时候,他们推荐申请的graduate校也都是跟学校差不多。
因此,对于有能力冲综排更前一个tier的同学,可以先申请,进去再说。进去之后其实可能性真的就无限大了,学校内部随便double或者minor一下major,甚至转专业,都不是很难。但是你往前冲的tier,所建立的同学人脉、教授、学校资源,都是有一定差别的。
不过以上,仅限于不同tier之间。对于相同tier,还是专排更重要一些~
Profile的重要性排序
L
经验教训!不要为了TOEFL那几分、SAT那10分,反复刷分,因小失大!
咱们美本申请er,都需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上得了厅堂,当得了Leader,下得了“乡村”富有同情心地对待community,还要身体健康,热爱体育,又要学习深度,标化高分,竞赛夏校两不误。
那么这么多东西,我悟出来的重要性排序呢,首先一定是GPA+标化达到你想申请的学校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它,这个平均分数可以查看历年官网录取数据。
在这个基础下,在反复刷分就没有意义了,这个时候活动部分作为你更加全面的背景扩充就很重要了。我个人感觉活动也是有优先级的,首先,能够符合美国那种宏大、自信文化的,拉高“逼格”的,体现你什么领导力、组织能力、影响力之类的,对于top的学校来说尤为重要。
其次重要的就是,质量高、持续时间比较长,你有较深思考的活动。活动真的在精不在多,你做一些不成形、时间短而杂的碎片,不如踏踏实实将一个东西做好。
再之后呢,就是一些可以给你锦上添花的东西,比如竞赛、体育、夏校、公益之类的,最后别忘了几封不同角度体现你、展示你的推荐信。
材料的连贯逻辑
贺赫喝和鹤
中介虽然很多坑,但我学到一个很重要的申请部分,就是——材料的逻辑完整性。
我最开始是一个喜欢炫炸狂拽酷活动的少年,啥看起来有逼格,我就去做。就关注了一堆公众号,然后暑假寒假一有什么相关的社会青年活动、学生营、训练基地,我就去参加然后混个证。
我那时候,可自信了。嚯,什么公共论坛辩论赛(辩论还挺有用的)、嚯,什么华东地区创新科学展、什么什么乱七八糟的跟哈佛教授联名的训练基地(别去,都是圈钱的,不如夏校),听起来厉害的不行的,一发在社交平台上,就整一个膨胀!
然而!申请的时候,中介狠狠一顿批评。好多乱七八糟的活动,看着名头大,实际上跟我的文书、背景、学术志向连不成一条线。后来我还补做了好几个,更加体现我学术深度的活动,才算最后没有狠狠翻车。
中介这点也说得挺有道理的。美国虽然要求well-rounded的学生,但是它不是毫无逻辑的,它是要求你在一个你极度有passion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和技能最后达成同一个目标,得到why you are you的思考,得到学校如何能进一步成就你的完整逻辑。
总之,记住你的唯一学术目标,然后你的活动、推荐信、学术材料都是为了证明,你在不断向那个目标前行,连成一条完整的学术线就对啦!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来自几个学长学姐对于美本申请的感悟啦!如果你有任何申请方向的疑惑、评论、以及想讨论的话题,也可以评论区大胆开麦交流哦!没准,下一期,就是来自你的评论呢?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