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 (國際觀察)美加緊拉攏地區國傢 搞陣營對抗為害亞太

  新華社記者

  美國近期對亞太國傢外交動作頻頻。在韓國和菲律賓領導人訪美時,美國表示與兩國加強安全合作;美國還加大瞭對太平洋島國外交力度,包括在當地增開使館,以及總統拜登計劃近期前往訪問。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上述舉動意在拉攏地區國傢配合其搞“大國競爭”,維護其世界霸權。此種做法挑動和制造分裂對抗,將嚴重破壞亞太地區安全穩定和發展繁榮。

  動作頻頻

  4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同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升級美國對韓國提供的“延伸威懾”,繼續加強韓美日三方合作,在供應鏈、關鍵技術等方面加強合作。雙方通過的《華盛頓宣言》約定美國對韓提供“核保護傘”,同意擴大韓美核危機磋商,建立“核磋商小組”機制,新增韓美軍事訓練和模擬演習,增加朝鮮半島周邊美戰略資產部署,包括部署戰略核潛艇。

  4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首都華盛頓白宮出席活動。新華社發(亞倫攝)

  5月1日,拜登在白宮同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舉行會談。雙方強調強化兩國軍事同盟和經貿關系的重要性。白宮發佈的信息顯示,美菲將實施一項“雙邊防禦指南”,在軍事裝備互操作性、聯合作戰計劃、信息分享、防禦武器研發等方面加強合作。

  5月2日,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表示,美國計劃在太平洋島國湯加、基裡巴斯和瓦努阿圖分別設立大使館,其中駐湯加大使館將於5月晚些時候開館。此前,美國駐所羅門群島大使館已於今年2月正式開館。另有消息稱,拜登將於5月22日訪問巴佈亞新幾內亞。

  包藏禍心

  盡管打著加強與盟友、夥伴之間合作的旗號,美國上述舉動的意圖顯然不局限於雙邊關系,而是有明顯的“大國競爭”意味。

  美國升級對韓“延伸威懾”,名義上是針對所謂“朝鮮威脅”,但不少軍事專傢指出,將戰略核潛艇這樣的“大殺器”時隔40餘年部署到朝鮮半島,顯然不僅針對朝鮮,更指向其他國傢。而兩國的供應鏈和關鍵技術合作也在為美國的“脫鉤斷鏈”“小院高墻”政策打配合。

  前韓國漢陽大學亞太地區研究中心研究教授權起植表示,美國一直想把韓國打造成“印太戰略”的一枚棋子,韓國正被帶入美國設下的陣營對抗圈套,逐漸成為美國霸權主義引領下“冷戰式”國際戰略的行動組成員。

  美菲發表的聯合聲明大談南海問題,稱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第四條適用於南海,美方還承諾向菲方提供巡邏船和運輸機,企圖通過慫恿菲方攪局南海。

  這是1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此外,不論是對韓國還是菲律賓領導人,美方都拉著對方共同強調所謂“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公然幹涉中國內政。

  菲律賓媒體和專傢指出,在美國對華搞“大國競爭”的背景下,菲律賓地理上臨近南海和臺灣的戰略重要性凸顯,這是美方下大力氣拉攏菲律賓的原因所在。

  隨著近年來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加深,特別是去年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合作框架協議以來,美國一直對所謂“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影響力擴大”耿耿於懷。美國總統太平洋島國談判特使尹汝尚4月底表示,美國一度忽略同太平洋島國增進外交關系,如今正在“追趕”中國且需要“提速”。

  《斐濟時報》資深編輯韋雷奈茜·賴索拉指出,美國在太平洋島國增開使館等一系列動作就是為瞭加強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感以對抗中國。

  引發擔憂

  美國為維護自身霸權、謀求地緣私利而在亞太地區拉幫結夥搞陣營對抗,引發多方批評和憂慮。

  美國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埃裡克·戈麥斯日前撰文指出,美國向朝鮮半島部署核潛艇等舉動或將激起朝鮮強烈反應,《華盛頓宣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朝核問題。

  權起植也認為,美國將戰略核潛艇等戰略武器部署到朝鮮半島,將進一步刺激朝鮮,讓半島無核化變得遙遙無期。他還表示,韓國追隨美國參與制造東亞緊張局勢,無疑將破壞半島和平和地區穩定。

  《韓民族日報》則發表社論警告,如果韓國單方面卷入美國鼓動的“新冷戰”,半島周邊的安全風險將大幅提高。

  4月11日,在菲律賓首都大馬尼拉地區奎松城,民眾參加集會活動,抗議菲律賓和美國軍方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新華社發(烏馬利攝)

  在菲律賓,不少民眾在美菲領導人會談當天來到美駐菲使館門口抗議,要求美國從菲律賓撤出軍隊。菲“新愛國聯盟”領導人雷納托·雷耶斯抨擊美國將菲律賓作為其在亞洲的“軍事前哨”。

  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安娜·馬林博格-烏伊說,菲美兩國間不斷加深的安全和軍事合作令人不安,菲律賓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正經受嚴峻考驗。“美國拉攏菲律賓的舉動正在亞太地區挑起更多緊張、分裂和事端,不僅威脅地區和平與穩定,還將加劇菲律賓乃至整個地區的軍事化趨勢。”(參與記者:鄧仙來、陸睿、閆潔、王曉薇、郭鑫惠)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