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戰期間,約2萬名猶太難民到上海尋求庇護,圖為位於上海華德路的難民中心。\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BBC、《紐約時報》、新華社報道:新一輪巴以沖突愈演愈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5日在社交平臺X(原Twitter)上用英語和阿拉伯語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上海曾為2萬名猶太難民提供瞭庇護。她強調,中方譴責並反對一切傷害平民的行為,希望盡快看到停火和巴以局勢緩和。據英媒報道,20世紀30至40年代,上海是少數接納猶太難民的城市之一,被稱為“現代諾亞方舟”。

  華春瑩15日發文說,二戰期間,中國人民在上海為2萬名猶太難民提供瞭庇護,“我們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過去的悲劇不應該發生在今天的任何人身上。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無論他或她的信仰或種族如何。”

  今年8月初,“上海,曾經的傢園──猶太難民與上海”展覽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揭幕,通過史料再現2萬名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患難相助、風雨同舟的珍貴歷史。多位猶太難民及其後裔從美國各地趕來參觀,並講述各自傢族的故事。94歲的阿瑟.施奈爾說:“上海將永遠作為避難所而留在記憶中。”

  上海熱情接納猶太人

  20世紀30年代,世界上大多數國傢和城市對想要逃離納粹德國暴力迫害的猶太人實行入境限制,而上海是少數幾個接納猶太難民的城市。1933年至1941年,約2萬名歐洲猶太難民先後來到上海,在當地人民的幫助下生存下來。他們做起瞭木工、鐵匠、裁縫、理發師、糕點師,經營起小買賣,還有人開咖啡館和俱樂部。

  由於侵華日軍對猶太人實施限制措施,1943年2月之後,約1.4萬名猶太難民集中居住在虹口提籃橋區域,即日本人劃定的“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研究上海猶太人歷史的以色列記者巴爾.加爾說,日本士兵禁止猶太難民自由出入,很多人沒有工作,陷入貧困。但中國人民的熱情和善良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與父母一同到上海避難的猶太女孩薇拉.沙遜與中國鄰居周叔叔一傢結下深厚情誼,周叔叔經常請她到傢裡作客,和他的女兒周惠珍一起玩耍。沙遜一傢戰後移居美國,她曾數次返回上海,最終與好姐妹周惠珍重聚。

  斯莫爾7歲時隨父母從波蘭一路躲避納粹屠殺,最後來到上海避難。她回憶說,她得到瞭周圍中國人很好的照顧。斯莫爾始終保留著鑲有漢字“福”“壽”吊墜的項圈。她說,這是在上海時的紀念物,“每次看到它們,你就會相信──這是幸存者的奇跡”。6歲時從德國逃到上海的摩西說:“如果(上海人民)沒有如此寬容,我們的生活將會很悲慘。在歐洲,猶太人必須躲藏起來,而在上海,我們可以跳舞、祈禱、做生意。”

  安全比財富更有價值

  上海的大多數猶太難民從二戰中幸存瞭下來,歷史學傢大衛.克蘭茲勒說,這是“上海奇跡”。BBC說,提籃橋給猶太難民提供的不是財富或奢侈品,而是更有價值的東西:安全。2015年,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館拍攝制作瞭公益宣傳片《謝謝上海》,向中國人民表達最真摯的感謝。

  上百名以色列人參與瞭宣傳片錄制,包括在上海長大的猶太難民、科學傢、藝術傢、學生等,以及上海友好城市海法市市長亞哈夫、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約翰.奧曼等人。他們高舉著用漢語、希伯來語和英語寫成的“謝謝”標牌,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宣傳片的最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說:“我們永遠感謝你們,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歷史。謝謝!”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