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

  10月7日,以色列遭受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大規模越境攻擊,蒙受空前慘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也震驚瞭世界。隨後,以色列組成緊急聯合政府,進入戰爭狀態,對哈馬斯宣戰並發誓將其“斬盡殺絕”,對加沙地帶斷電、斷氣、斷水、斷糧。據新華社報道,巴勒斯坦衛生部12日說,巴以新一輪沖突7日爆發以來,已造成156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212人受傷,至少33萬平民無傢可歸。盡管以色列後續地毯式進剿尚未開始,但是,這場被稱為“以色列911”的重大事變,恐難改變中東格局和大勢。

  哈馬斯蟄伏兩年,精心策劃、周密部署和對標訓練後,特意選擇“齋月戰爭”爆發50周年之際的猶太教安息日閃擊以色列,兩個小時發射5000枚火箭彈進行火力覆蓋和壓制,掩護依托滑翔傘的槍手縱深空降,隨後用無人機摧毀隔離墻監視、預警系統,以及軍事基地通信塔,用炸藥和推土機破開由鋼筋混凝土和金屬阻攔網構成的雙層隔離墻,大批武裝分子乘摩托車、皮卡湧入以色列境內,殺向5公裡外正在舉行的沙漠音樂節和其他20多個預定軍事及民事目標。

  代號為“阿克薩洪流”的突襲,給以色列帶來滅頂之災。至少1300人死亡且大部分為平民,3297人受傷,包括一名少將在內的近百名軍人被俘,另有近百名平民被擄為人質,甚至發生瞭斬首、屠嬰、焚屍等暴行。同時,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從北方襲擊以色列,以策應其巴勒斯坦盟友。

  僅幾小時,以色列重溫瞭1973年10月6日被埃及和敘利亞聯軍南北對進、突破防線的“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噩夢。反應遲鈍的以色列國防軍最終將境內哈馬斯槍手悉數擊斃。共約2000名哈馬斯攻擊者,除執行抓捕任務的數百人外,其餘1500名無一生還,表明這是一場大規模自殺式越境攻擊。

  以色列素以軍事和科技強國著稱,是1948年至1982年期間五次中東戰爭的最終贏傢,但是誰也想不到,今天被擁有低劣和簡易裝備的哈馬斯虎口拔牙,舉國恐慌超過第二、三、五次中東戰爭。就死難和被擄平民數量而言,也隻有首次中東戰爭即以色列獨立戰爭可比,這更加反襯出這次血光之災的“國難”和“國恥”色彩。

  以色列經歷“911”式劫難,除瞭哈馬斯有備而來和成功嚴格保密及戰略示假之外,主要是以色列情報失誤、前線軍方失能,基於絕對實力的輕敵松懈,以及延續數年的政治混亂。上述情形與當年被埃敘聯軍打破“不可戰勝”的神話如出一轍。最大悲哀在於,以色列面對的不是強鄰正規聯軍,而是非常熟悉且被割韭菜般重創過5次的民間武裝。

  此輪巴以沖突引發海嘯般輿論喧囂,刺激世界油價劇烈跳水,引發對中東再起大戰以及地區格局和大勢急劇拐彎的顧慮。其實,這場沖突主戰場已轉移到加沙地帶,無論傷亡多大,戰事不會溢出巴以黎敘四國,不會改變巴以內部政治生態和雙邊基本態勢,更不會改變中東既有的和平為主大格局,以及巴以之外的對話與和解大勢頭。

  首先,以色列不能也不會徹底消滅哈馬斯。哈馬斯由小到大,不乏以色列縱其壯大以對抗巴解組織主流派的“功勞”。保留加沙地帶作為所謂的“哈馬斯坦”,可以繼續分裂、弱化、內耗巴勒斯坦陣營而讓以色列戰略受益。此外,哈馬斯是基於被占領土敵對情緒,兼具民族主義和神權主義的政軍組織,巴以不能實現公正與持久和平,以色列加倍報復導致重大傷亡,隻能以仇恨向哈馬斯輸送更多成員。

  其次,以色列不會重新持久占領甚至並吞加沙地帶。被以色列人稱為“馬蜂窩”和“該死地帶”的加沙地帶,一旦納入版圖,以色列將再次背負沉重的國際法、道義、輿論、經濟、人口結構和安全負擔,也將斷送已取得重大進展的與阿拉伯國傢和解進程,並自絕於國際社會。

  其三,中東不會爆發大戰,阿拉伯國傢和以色列不會重返過去的陣營化軍事對抗。美國派航母艦隊為以色列站臺並威懾伊朗和真主黨,但不會主動介入加沙戰事而在中東四面樹敵,更不想再陷中東泥潭。

  其四,油價不會持續走高。巴以既非中東油氣產區,也遠離能源輸出主幹道,油價上揚僅是市場基於“齋月戰爭”後的石油危機記憶產生的應激反應。當年發動石油戰的沙特阿拉伯正與以色列接近媾和,其他中東產油國更無理由和能力斷供或提價。

  其五,中東出現的和平為主大格局、和解對話大勢頭不會逆轉。以色列已與六個阿拉伯國傢實現關系正常化;沙特和伊朗元首為討論巴以沖突而首次通話表明,雙方曾主導的地區身份政治博弈不會反復;巴勒斯坦問題或被繼續邊緣化。

  “齋月戰爭”後,以色列深知不能持久占有他國領土,以歸還西奈半島換取埃及外交承認;1987年加沙爆發大起義後,以色列深知不能長久統治巴勒斯坦民族,於是開啟奧斯陸進程。但是,現在這場“911”式襲擊會讓以色列圍繞最終地位談判對巴勒斯坦作出最後讓步嗎?恐怕不現實,至少雙方都缺乏貝京和薩達特、拉賓和阿拉法特那樣的大智大勇決策者。

  攝影/新華社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