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巴文迪。\路透社;(中)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佈魯斯。\路透社;(右)美籍俄裔固體物理學傢葉基莫夫。\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路透社、新華社、《金融時報》報道:瑞典皇傢科學院4日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籍法裔科學傢蒙吉.巴文迪、美國科學傢路易斯.佈魯斯和美籍俄裔科學傢阿列克謝.葉基莫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和合成量子點(quantum dot)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為納米技術的發展“播下瞭重要的種子”。量子點這種納米級材料,不但為電子液晶的色彩顯示技術帶來質的飛躍,也為研究人員在生物化學、醫藥等領域“探照”出更多潛在的應用路徑。
瑞典皇傢科學院常任秘書埃勒格倫4日宣佈化學獎得獎者名單。他表示,今年獲獎者的研究成果,為納米技術“播下瞭重要的種子”。瑞典皇傢科學院表示,人們在理論上早就知道,在納米顆粒中會出現與尺寸相關的量子效應,但在過去難以制造出納米顆粒的時候,很少有人相信相關理論能應用於實踐。今年的獲獎者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明和改進瞭制造量子點的技術。
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奎斯特稱,“量子點具有許多令人著迷且不尋常的特性。重要的是,它們根據大小而具有不同的顏色。”
輔助腫瘤治療
量子點是一類非常小的納米尺度顆粒,也被稱為半導體納米晶。量子點具有特殊結構和尺寸,使其內部電子運動受限,從而影響其光學性質,不同尺寸的量子點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科學界早在理論上認為,可以通過調整量子點的尺寸,來實現相應的量子效應,但如何高效制造出質量穩定的量子點,困擾瞭科學傢相當長一段時間。
到瞭上世紀80年代初,佈魯斯和葉基莫夫各自獨立的情況下成功地創造瞭量子點。當時在蘇聯科研機構工作的葉基莫夫在玻璃基質中合成瞭量子點。佈魯斯也在膠體溶液中合成瞭量子點,並於1983年發表研究成果。到瞭1993年,巴文迪徹底改變瞭量子點的制造方法,使量子點的質量極高,成為當今納米技術應用的重要前提。
如今,量子點技術已用於造福人類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液晶顯示技術帶來的提升。LED(發光二極管)背光光源的色彩經過量子點技術的轉化,能夠在屏幕上實現更好的紅、綠、藍三基色,帶來更廣的色域,商傢已在此基礎上推出QLED電視。而在專業層面,量子點穩定的發光特性使其成為很好的熒光標記材料,醫生有望借助量子點發現患者體內的腫瘤組織。
研究人員相信,未來它們可以用於柔性電子產品、微型傳感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和加密量子通信等領域。
得獎名單提前洩露
本次化學獎頒獎還出現瞭一個插曲。在正式宣佈之前幾個小時,瑞典皇傢科學院在當地時間早上7時31分(本港時間13時31分),向瑞典媒體發送化學獎新聞稿的時候,不小心洩露瞭得獎者的名單。瑞典皇傢科學院在記者會上對此表示抱歉。
本次獲獎者之一的巴文迪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化學教授。他說自己是被瑞典皇傢科學院的電話叫醒的,當時睡得正酣。巴文迪對獲獎感到榮幸“完全出乎意料”。他過去曾透露,他在哈佛第一次滿分100分的大學化學考試中,隻考瞭20分,還一度產生瞭退學的念頭。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佈魯斯接受美聯社采訪說,電話在夜裡響個不停,但他在睡覺沒有接,直到當地早上6點左右起床時,終於在網上看到瞭新聞。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