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美國會立法亂象】

  自2019年第116屆國會啟動以來,美國參眾兩院就展現出瞭前所未有的針對中國的狂態,反復彰顯意欲在反華競賽中拔得頭籌的“決心”。兩年裡,美國國會山上共提出瞭627項包含“中國”關鍵詞的各類法案和決議。如果說這些涉華立法動議全部帶有濃厚的反華色彩可能並非百分之百確切,然而如果說它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要蓄意破壞中美關系,則並無不當。在這600多項涉華立法動議中,最後有17項在議期內成為法律,其中就包括幹預香港事務的“香港自治法案”和“2019年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幹預新疆事務的“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和“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以及幹預臺灣事務的“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上述法案中充斥著針對中國的污蔑和偏見,而那些沒能走完立法程序就“胎死腹中”的動議則更加“變態”,經常包含一些荒腔走板的內容,例如要求通過國會決議,主張“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是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或者要求“認證”所有中國企業的活動都受到瞭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控制。

  2020年白宮易主後,第116屆國會在立法領域所開的壞頭不僅沒有得到糾正,反而越發不可收拾。在2021年初啟動後,美國第117屆國會在反華立法的道路上大幅加速,不斷狂飆。從數量上看,截至第117屆國會解散時,包含“中國”關鍵詞的法案和決議的提案數由上一屆國會時的627項激增至1326項,堪稱反華力度倍增。要知道,第116屆國會本來就已經創造瞭一個歷史紀錄。從1989年至1990年的美國第101屆國會到2017年至2018年的第115屆國會,平均每屆國會提出的涉華動議數量約為199項,不到第116屆國會的1/3,更不到第117屆國會的1/6。

  除瞭“加量”之外,第117屆國會還以“遏制中國”以及“應對中國挑戰”為旗號,完成瞭《通脹削減法》《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以及《芯片與科學法》這三項重磅立法。從名目上看,這三部法律似乎與中國沒有直接關系,但事實上恰恰相反,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相關宣傳和立法辯論中,“遏制中國”都是它們的重要招牌。例如,《芯片與科學法》就是將之前提出的包括“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和“無盡前沿法案”在內的諸多反華提案雜糅在一起,不僅鼓吹“在每一個維度上抗衡中國”,而且含有禁止接受聯邦政府資源的美國企業在華建立“先進技術”工廠的排華條款。在另外兩部法案的條文中,改進美國的基礎設施、推動清潔能源轉型也與強化對華競爭串聯在一起,直接或間接地包含瞭在投資和產業鏈中排除“中國元素”的內容。

  第117屆國會的三項重磅立法被白宮視為其“重大政績”,2022年中期選舉中的“小輸當贏”也增強瞭民主黨的政治自信。因此,過去兩年,不論主要內容是什麼,動輒就要與“遏制中國”“與中國競爭”“應對中國挑戰”捆綁在一起的國會政治伎倆被白宮和民主黨繼續“視若珍寶”。當然,共和黨陣營也不可能讓對手“專美”,自然要與其比一比“誰更反華”。2023年1月3日,美國第118屆國會正式出爐。7天之後,之前在議長選舉中陷入苦戰的麥卡錫就兌現瞭承諾,在眾議院中新設瞭所謂“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專門負責反華事務。此後,在不到半年時間裡,美國參眾兩院又炮制瞭364項包含“中國”關鍵詞的立法動議。按照這一“工作效率”,第118屆國會的最終“成績”恐怕將與第117屆國會不相上下,繼續將反華動議的總量維持在四位數。

  在利用反華法案謀取自身政治利益的手段上,新國會和老國會沒有太多區別。2023年5月,美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參議員舒默正式提出所謂“中國競爭法案2.0”。關於“版本升級”的具體內容,舒默一方面提出要進一步限制美國企業投資在華科研項目,另一方面又鼓吹要采取措施在臺灣問題上“威懾”中國,內容跨度極大。可想而知,新法案又將是一個打著“反華”旗號的民主黨議程的大雜燴。此外,也少不瞭博眼球的提案,最新一例就是參議院外委會在6月9日通過的所謂“結束中國發展中國傢地位法案”。當然,這還不是最荒唐的,畢竟新一批要求“取消中國正常貿易地位”的提案又出現在瞭兩院案頭。

  回過頭來看,美國連續三屆國會瞄準中國展開的“反華立法秀”,為中美關系、全世界和美國自身帶來瞭什麼呢?喧囂之後,美國留下瞭一地煽動國傢族群間沖突、固化矛盾的“惡法”,毀掉的卻是數年來大國攜手推動人類朝著正確方向共同前進的機會。在中美雙邊層面,無論最終是否走完程序成為正式法律或決議,美國會鼓噪的一系列反華動議都嚴重毒害瞭維護和發展中美這對最重要大國關系的氣氛。最糟糕的是,大部分提出這些立法動議的美國參眾議員也深知自身提案的可笑,一開始就沒打算認真地推動它們通過。對這些提案者而言,能夠借提案趕上“反華潮流”,向選民證明自身的“強硬立場”就足夠瞭,能夠被媒體註意並報道一番更是重大勝利。在自私的政治把戲中,受損的是一般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印象,是美國國內希望改善中美關系的有識之士的處境,更是美國自身的形象。

  經歷瞭兩屆多國會的“努力”,美國社會在涉華問題上已經形成瞭“杯弓蛇影”的心態,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成為嚴重擾動雙邊關系乃至白宮對華政策的導火索,今年上半年導致佈林肯無緣訪華的“氣球危機”就是突出案例。至於那些最終通過成法的反華動議,更是對中美關系造成瞭深遠的負面影響。美國的諸多涉臺、涉疆、涉藏和涉港立法,不斷挑戰著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成為東亞地區緊張局勢不斷提升、危機陰影愈加濃厚的根源。

  美國會頻頻推出反華惡法絕不僅僅破壞瞭中美關系本身,還有著極為廣泛的負面示范效應。例如在《芯片與科學法》和《通脹削減法》中,美國打出的是應對中國競爭的旗號,但其內容卻不僅針對中國。在這些法案中,美國意圖通過在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實施針對他國的歧視性待遇,達到在半導體和新能源等產業領域實現產業鏈回流的目的。歐盟、韓國等美國口中的盟友也都將因此遭到歧視,甚至可能蒙受相當程度的市場損失。就此而言,美國推出相關惡法不僅僅是為瞭遏制中國,而是借此主動由推動經濟全球化轉向更大程度地實施經濟保護主義。對於這一實質,世界各國看得也十分清楚,也很有可能在壓力下爭相效仿。就此而言,美國接連推出反華惡法的代價是全球經濟體系的再割裂以及全人類共同體意識的再削弱,冷戰後人類在總體和平環境下所取得的進步也或因此逆流而大打折扣,代價不可謂不沉重。

  對美國自身而言,很可能也是得不償失。客觀地看,美國民主黨人有些時候是在“策略性反華”,其目的是以“反華政治正確”堵上右翼勢力的嘴,借此改革美國社會。對此,共和黨人經常諷刺,民主黨是拿著遏制中國的撥款給美國低收入傢庭發放補貼。然而,民主黨的這種做法隻是圖一時便利,長期來看既讓出瞭在國傢安全議題上的話語權,又使自身的社會改革議程沾染瞭污點。更不用說,國會的種種立法表演還在持續傷害立法機構的嚴肅性,動搖而不是增強瞭拜登政府心心念念的“民主社會的基礎”,如不及時改弦更張,美國政治還將變得更加衰敗,實現社會進步也將變得更加困難。

  一言以蔽之,美國政府、國會雙方合謀掀起的反華立法浪潮是妨礙中國、世界乃至美國自身發展和進步的重大錯誤,不僅助長和煽動瞭國傢間的不和與沖突,還在各國內部埋下瞭更多互信流失、政治衰敗的種子,以人類的全局利益、長遠利益損失為代價換取一部分政治集團和政治人物的狹隘收益,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做法。對於美國的這一錯誤做法,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傢既要努力勸阻,更要堅決鬥爭,防止狂熱的華盛頓裹挾著世界朝錯誤方向愈行愈遠。

  (作者:肖河,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