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繼散佈“中國投資全球港口威脅論”和“中國黑客”謠言之後,近日,美媒又炒作起瞭所謂的“中國惡意軟件入侵”問題。7月29日,《紐約時報》報道引用“匿名官員”的消息稱,拜登政府認為中國在美軍關鍵電力和通信等網絡中“植入惡意軟件”,一旦發生“沖突”,就會通過切斷美軍電力和通信等方式幹擾美軍事行動。美方持續散佈“中國威脅論”,是遏華戰略沖動使然,凸顯其霸權焦慮愈發嚴重。

  美國炒作涉華謠言,意圖阻撓中國產業升級

  近年來,美國散佈的各類謠言中,有相當一部分直指中國企業,比如,“中國5G基礎設施傳播病毒”“中國軟件非法收集個人信息”,以及“中企收購農場意圖竊取軍事情報”等。美方不顧基本的事實和邏輯,編造聳人聽聞的謊言,無非是企圖憑借其話語霸權,惡化中國企業海外營商環境,尤其是打擊其中的高科技企業,阻撓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科研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12月發佈的報告稱,2021年,全球獲批的170萬件專利中,中國占39.6%。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也顯示,2021年,世界各地創新者提交瞭340萬件專利申請,同比增長3.6%。其中,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5.5%,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同時,在有效專利數量上,中國以360萬件超過美國的330萬件,居世界第一。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也發佈報告稱,中國的創新和先進產業能力按可比計算絕對值增加到美國的139%。中國的科技進步,讓當慣瞭全球霸主的美國如坐針氈,一些政客不去思考如何提升本國的科技實力,讓全球共享創新成果,而是偏執於制造並散播涉華謠言,並借力對華搞技術封鎖。

  四年前,美國為瞭順利將華為拉入“實體清單”,對其極盡抹黑造謠之能事,不僅以所謂“違反美國制裁令與伊朗交易”為由非法扣押時任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更多次污稱華為設備“留有後門”“會將美國用戶的數據轉交中國政府”。如今看來,美國對華為下手,實則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其目標遠不止中國一兩傢科技企業。拉黑瞭華為之後,美國不斷擴大技術禁運的廣度和深度,如今更意圖搞全面對華芯片禁售,徹底鎖死中國科技進步的未來。

  然而,從美國芯片巨頭多次“聯名上書”與政府交涉來看,美國政府先抹黑再打壓的“遏華妙計”,反倒可能先變成勒在美國企業脖子上的絞索,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美國炒作涉華謠言,意圖推動所謂“去風險化”

  美國針對中國政府的謠言也不在少數,無論是翻炒多年的“債務陷阱論”,還是近期所謂的“中國投資全球港口威脅論”皆屬於此類。其都瞄準瞭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他國戰略對接的重大項目,都企圖通過傳播謠言,混淆合作國傢民眾的視聽,煽動他們的不滿情緒進而向其政府施壓,以達到破壞其與中國合作的目的。

  然而事實上,十年來,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已在推動全球互聯互通、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瞭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1月,中國已與151個國傢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合作文件,涵蓋互聯互通、貿易、投資、金融、社會、海洋、電子商務、科技、民生、人文等領域。十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一大批互利共贏項目成功落地:中老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客貨運輸量穩步增長;匈塞鐵路塞爾維亞境內貝諾段順利通車;雅萬高鐵最長隧道實現全隧貫通;吉佈提港鐵路場站正式投產;瓜達爾港成為區域物流樞紐和臨港產業基地;中歐班列繼續安全穩定運行,連續27個月單月開行千列以上。世界銀行測算,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每年將為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2015—2030年,760萬人將因此擺脫絕對貧困,3200萬人將擺脫中度貧困。

  因此,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傢往往對與中國的合作交口稱贊,反倒是美國和部分西方國傢表現得“憂心忡忡”“疑神疑鬼”。原因恐怕是,中國與廣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傢的通力合作,不僅加強瞭彼此之間的經貿投資聯系,更增進瞭彼此的文化文明交流,客觀上擴大瞭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這讓仍在霸權迷夢中沉睡不肯醒來的美國坐立難安。美方不惜用造謠抹黑的方式,醜化中國的國際形象,毒化中國與第三方的合作關系,進而以所謂“去風險”為名,切斷中國與各合作夥伴之間的聯系。

  不過,美方多年來反復散佈、炒作謠言,除瞭在個別西方國傢收獲些許隨聲附和外,並未在國際社會贏得廣泛認同,尤其是當事方更對美國的指手畫腳嘖有煩言。不久前,面對美西方的抹黑言論,肯尼亞官員就直斥其報道為“政治宣傳”,是一場對肯主權“精心策劃的攻擊”。

  正如美國經濟學傢傑弗裡·薩克斯所說,這個世界不需要任何霸權,美國應該放棄“領導世界”的念想。百年變局之下,全球多極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那個美國獨霸天下、順者昌逆者亡的舊世界已漸行漸遠。美方隻有將一系列對華管控分歧、妥處關系的承諾落到實處,將更多精力轉回國內亟待解決的各類矛盾之上,才是真正的降低風險、走向繁榮之道,也才能真正醫好自身的焦慮癥。

  編審:高霈寧 張艷玲 蔡曉娟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