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醫院使用的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采用瞭超導磁體。\法新社
綜合《紐約時報》、《科學》雜志報道:來自韓國的物理學傢團隊近日發表瞭論文,宣稱發現瞭首個室溫常壓下的超導體“LK-99”,它能夠在127℃以下的環境中展現超導特性,制造超導材料的設備相當簡單。常溫超導體被視為現代物理學“聖杯”之一,如果實驗結果能夠復現,將成為物理學界重大突破,足以摘得諾貝爾獎。不過,該論文引來外國同行質疑,認為結論為時過早,“極有可能是個假象”。
超導體是指在特定溫度下可實現電阻為零的導體。一直以來,它都極難運用到實際中,原因在於它通常需要被冷卻至極低溫,且需要施加極高的壓力才能成為超導態。因此,現代物理學“聖杯”之一,就是找到能在常溫常壓下,展現出超導特性的“室溫超導體”。
7月22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韓國團隊,在預印本arXiv上發佈瞭一篇名為首個室溫常壓超導體的論文。文章聲稱,韓國團隊首次成功合成瞭常壓下的室溫超導體(Tc≥400 K,127℃),其結構為改性鉛磷灰石(LK-99)。
LK-99是一種銅摻雜的鉛磷灰石,是在真空石英管中加熱到925℃後形成的。公開資料顯示,該團隊的研究人員早在去年8月已為LK-99申請瞭國際專利,並於今年3月被授予專利。
為表明實驗結果可靠,韓國團隊7月26日上傳瞭一段影片,裡面顯示將一個不規則的類圓柱薄片放在磁鐵上方,可以明顯看到薄片一側翹起、懸空,呈“部分懸浮”。據稱,在材料和裝置齊全的情況下,最少僅需34小時就可以按照其給出的方法合成出LK-99材料。
研究團隊疑內訌
蹊蹺的是,韓國團隊曾在前後相差2.5小時的時間內連續發佈瞭兩篇同一主題論文,第一篇由權英遠率先上傳,署名作者為李石培、金智勳和權英遠三人。另一篇論文《超導體Pb10-xCux(PO4)6O在室溫和大氣壓力下的懸浮現象及其機理》稍後發佈,描述更為詳盡、充分,這篇論文則有6名署名作者,權英遠被排除在外。
第二篇論文的第三作者金鉉卓於27日說,不知道怎麼回事,在第一篇論文還存在“許多缺陷”的情況下,就有人未經他的許可搶先發佈瞭,並且沒有署上他的名字。對於論文所自稱的“為人類開啟新紀元”這樣的表述,他也並不知情。另一位署名學者金智勳則稱,擔心屬於他們的研究成果會被竊取,所以希望盡快將研究發表出去。
因此,外界猜測,倉促上傳兩篇論文是因為內訌,也有人猜測,因為諾貝爾獎獲獎者不超過三人,所以要把論文的作者限定在三人以內。
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上述論文尚未經同行評審。多個國傢的團隊目前正嘗試復現韓國團隊的結果,尚未有結論。
但是,不少外國同行對韓國團隊的論文產生質疑。從事高溫超導材料和物理問題研究的中國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聞海虎稱:“我們從電阻、磁化和所謂的磁懸浮這三個方面仔細分析瞭他們的數據,都不足以說明它是超導現象(材料)。我們判斷(它所謂的超導)極有可能是個假象。”英國牛津大學材料系教授斯佩勒(Susannah Speller)表示,“目前下定論還為時過早,我們還沒有得到這些樣本超導性的有力證據”,因為缺乏超導性的明確標志,如磁場響應和熱容量。還有的專傢質疑瞭實驗的樣本缺陷以及理論模型。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