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本文作者為格雷厄姆·艾利森,哈佛大學約翰·F·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政府學教授。他是該學院的創始院長,也曾擔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並著有《註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一書。

6月24日,艾利森教授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撰文,題為《印度有可能超越中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四個理由告訴你這並不可能》。他認為,印度在經濟上很難達到西方的預期,更不會超過中國,其原因除瞭有分析傢們的錯誤期望,還有印度經濟體本身就不夠大、其科學與技術發展落後以及居高不下的貧困率和營養不良率等諸多問題。《鳳凰大參考》編譯全文,以饗讀者。

翻譯丨高明琨

編輯丨高明琨 陳燭

6月22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美國,開啟瞭為期4天的訪美之旅。圖源:美聯社

今年四月,印度超越瞭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傢,這使得許多政治觀察傢期待:印度未來能否超越中國成為下一個全球超級大國?目前,印度的生育率已將近中國的兩倍,而且其經濟增速也連續兩年領先中國——僅以上個季度的數據為例,印度GDP增長6.1%,中國GDP的增幅則是4.5%。乍眼一看這數據,人們自然會覺得印度這個國傢前途無量。

就在上周,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與美國總統喬·拜登在華盛頓特區的會面使得專傢們期待印度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的願景變得意義重大。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如果印度這一“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傢”真的能夠打敗中國,那絕對是值得美國慶祝一番的事情。要知道,印度和中國兩個國傢生來就是對手——他們有著超過3200千米的未定邊界 (編者註:中國外交部的一貫立場為,中印邊界長約2000公裡,從未正式劃定,雙方爭議地區約12.5萬平方公裡) ,中印兩國在這片區域劍拔弩張、小規模沖突不斷。不過對美國而言,中國在亞洲的競爭對手越大、越強,美國實現均勢的前景便越好

然而在人們對印度將會快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這個期待深信不疑之前,我們還是應該停下來,看看這四個可能成為阻礙的現實。

第一,分析傢們過去一直錯誤地判斷瞭印度的崛起。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就鼓吹著快速增長且年輕的人口將會推動印度經濟自由化,創造一個“經濟奇跡”。美國最資深的印度分析專傢之一,記者法裡德·紮卡利亞最近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瞭一篇專欄文章,他在文中指出,他自己也曾陷入2006年的“第二波狂喜浪潮”,對印度經濟寄予厚望。當時,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稱頌印度為“世界上發展最快速的自由市場民主經濟體”,時任印度貿易部長也表示印度的經濟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中國。回望近幾年印度的發展,紮卡利亞認為,盡管印度經濟確實在增長,但這一系列的“承諾”都沒有達到預期。

第二,盡管印度經濟過去兩年增速迅猛,印度也由此躋身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但相較於中國,印度的經濟體量還是太小瞭。早在2000年左右,中國的制造業、出口和GDP就是印度的2到3倍瞭,而現在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達到瞭印度的5倍之多,中國128萬億人民幣的GDP已經遠高於印度23萬億人民幣的GDP。

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在2000到2022這20多年間,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占比從不到10%上升至超過30%;印度的占比則一直維持在5%以下。

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在2000到2022這20多年間,中國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占比從2%上升至超過14%;印度的占比則一直維持在2%以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調查,在2000到2022這20多年間,中國的GDP從不到14萬億人民幣上升至超過130萬億人民幣,增加瞭超過9倍;印度的GDP增速緩慢,2022年仍未達到29萬億人民幣。

第三,印度已經在由科學技術所引領的經濟發展中落敗。每年,中國STEM學科(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畢業生幾乎是印度的兩倍。與此同時,中國將其自身GDP的2%投入到瞭研究和研發領域,而印度隻投入瞭其GDP的0.7%。在全球20大高收入科技公司中,4傢來自中國,暫時還沒有印度的公司上榜。在世界的5G建設中,中國生產瞭超過一半的5G設備設施,印度僅占1%。中國創造的抖音及其它類似的應用程序已經火遍全球,但印度至今還沒有什麼能夠走向世界的科技產品。對於人工智能領域而言,中國是美國在世界上的唯一對手。中國的商湯科技AI模型最近在多項關鍵技術性能指標中比拼中戰勝瞭OpenAI公司研發的GPT-4;而印度甚至沒有參與這一比拼的實力。目前,中國擁有著世界上65%的人工智能專利,印度擁有3%。從2013年到2022年,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共收到瞭約6873億人民幣的私人投資,這一數字在印度僅為506億人民幣。頂級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主要來自中國、美國和歐洲,印度遠遠地落在後面

人力資本方面,中國的文盲率為1%,印度的文盲率為25%。中國的STEM學科(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畢業生人數為470萬,印度的人數為260萬。

第四,當我們在評估一個國傢的實力時,勞動力的質量要遠比人口數量重要。中國的勞動人口比印度的更高效。國際社會廣泛地稱贊瞭中國“消除極端貧困”的奇跡。相比較而言,印度仍然受到嚴重的貧困與營養不良的困擾。在1980年,在當時中國10億的人口中,有90%的人的收入都低於世界銀行規定的“極端貧困”的標準。現如今,這個比例近乎為零。然而在現在印度的14億人口中,仍有超過10%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線”以下,每天隻能有不到16元人民幣的收入。與此同時,最新發佈的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在2019到2021年間,印度人口中的16.3%還在受著營養不良的影響,這個數字在中國則低於2.5%。此外,印度還是世界上兒童營養不良率最高的國傢之一

所幸,過去的失敗不一定會重新上演,但就像五角大樓中的標語所說的,願望並不是計劃。美國政府在幫助莫迪掌舵的印度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到那些最資深的亞洲戰略傢們的評估。新加坡國父、前總理李光耀十分敬重印度人。他曾與多位印度總理共事,其中就包括瞭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與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他希望幫助他們、幫助印度變得足夠強大,成為中國崛起路上的屏障,以保障新加坡這一城市國傢有足夠的空間繁榮發展。

新加坡國父、前總理李光耀。

但是在2014年,也就是李光耀去世前的一年,他在一個系列采訪中說道,他很遺憾這些(對印度的)期待並未成型。他認為,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是精英領導體制的最大阻礙,加之其龐大而繁雜的官僚體系與印度精英不願和多民族和宗教團體競爭的想法,使得印度很難成為一個“有未來的國傢”,因為這個未來永遠不會來臨。因此,當我在十年前專門向李光耀提問印度是否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的時候,他直接回答說:“不要將印度與中國相提並論。

由於李光耀給出瞭如此判斷,印度在新總理的領導下開始瞭他們野心勃勃的基建與發展計劃,試圖證明印度也可以實現可觀的經濟發展。盡管我們仍可以滿懷希望地認為這次印度會交出一份不同的答卷,但是如果讓我來說,我懷疑李光耀並不指望這次印度能取得什麼成果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