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韓國外長樸振在一檔節目中稱韓方將繼續加強與中方戰略溝通,增進雙方友誼。這一態度變化引發輿論關註。圖源:韓聯社
編者按
近期中韓關系並不平靜,從日韓關系改善、尹錫悅涉臺言論,到美韓核同盟、韓國航司暫停部分赴華航班……韓國在中美競爭中到底怎麼想?日韓關系改善,是否會帶來美日韓三方聯手制華?韓國如何看待自身擁核前景?韓民眾對華態度有哪些變化?中日韓三國軟實力存在何種差異?鳳凰網《與世界對話》專訪韓國漢陽大學國際學研究生院中國問題研究所教授金祥圭,展現東北亞變局中的韓國視角。
核心提要
1. 韓國漢陽大學教授金祥圭認為,近期日韓關系轉暖,主要受韓國國內政治動向的影響,而非為瞭進一步遏制中國。日韓歷史問題、獨島問題並未解決,這種改善很可能隻是暫時的。兩國關系短期風險點是日本核污水排放,中期則為韓國政府換屆可能帶來的對日政策反復。
2. 日本政府持續歪曲歷史,政治不斷右傾化,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強化瞭韓國民眾對日的不信任。日韓歷史問題的徹底解決,需要日方做出由衷徹底的懺悔,否則韓國不會停止歷史問題政治化。加害者需要持續進行誠懇道歉,直到韓國受害者滿意。
3. 部分韓國民眾視中國為安全威脅。金祥圭認為,在傳統安全領域,韓民眾對華負面態度主要源於曾對中國在安全領域抱有很高期待;在非傳統安全領域,新冠疫情和霧霾等事件給韓民眾生活帶來不便;並且中韓因為歷史相似,民族情感強烈,經常在歷史文化領域出現矛盾。韓民眾對華好感度存在明顯的年齡斷層。
4. 韓國擁核對國傢利益而言弊大於利。擁核能夠幫助韓國降低朝鮮核威脅,擺脫對美軍事依賴,但恐遭國際制裁,導致外交孤立。此外韓國擁核或間接刺激日本擁核。如要消除韓擁核民意,需盡快解決朝鮮核問題。
5. 在中日韓三國中,日本軟實力最強,其成功關鍵在於清晰的公共外交策略,強調回歸國際社會、對外溝通、公共外交實施主體多元。基於普世性的雙向交流對增強軟實力至關重要,不能單方面灌輸。另外,構建一國軟實力,需要每一名公民的積極參加。
對話丨陳誠
編輯|侯逸超 陳燭
“日韓關系改善可能是暫時的”
3月中旬,韓國總統尹錫悅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在東京共飲啤酒。出訪日本是他“親美聯日”戰略的一部分。圖自:koreaherald
《鳳凰大參考》: 近期日韓領導人實現互訪,日韓關系顯著升溫,您對此如何評價?這種改善是為瞭更好地遏制中國嗎?您認為當前的日韓關系改善能否長期持續?
金祥圭:我認為最近日韓關系轉暖,主要受韓國國內政治動向影響,而非為瞭進一步遏制中國。 當然,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韓日關系的改善可能會鞏固韓美日三國關系,間接強化美國對華遏制力度。但韓日關系並非簡單的加減法,當中存在許多變量。
鑒於韓日之間歷史問題、獨島歸屬問題依然存在,韓日關系改善可能隻是暫時的,不會根本扭轉韓國對日態度。韓日深化軍事領域合作的可能性不高,即便進行合作,也很難深入。且韓國的民主政體運轉良好,民眾對外交政策有一定影響力。
近日韓國民眾集會反對日本核污水排放
短期內,韓日關系惡化的風險點主要在於福島核污水排放問題。對該問題的處置不論是對韓國執政黨的政策選擇,還是對韓國民意都會產生影響,而韓國政府無法忽視國民態度。
此外,如果下屆大選共同民主黨上臺,韓日關系有可能出現較大變化,這種反復在樸槿惠和文在寅執政時期表現的尤為明顯。
解決歷史問題需日由衷懺悔
《鳳凰大參考》: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韓期間,就韓日歷史問題表示“痛心”,但許多韓國民眾似乎對岸田表態並不滿意。您認為徹底解決韓日歷史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金祥圭: 韓日兩國的歷史糾葛導致雙方互不信任,這種不信任首先體現在如何解讀另一方的國傢行為和意圖上,進而形成兩國民間互不友好的國民情緒。日本持續歪曲歷史,政治不斷右傾化,軍國主義死灰復燃,這強化瞭韓國民眾的對日不信任。
2022年12月,調查公司“韓國Research”和韓國周刊“時事In”共同進行的對日印象調查結果顯示,58.6%的韓國人不信任日本,48.5%的受訪者視其為敵國,54.3%的民眾認為日本缺少責任感。
訪韓期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歷史問題表示“痛心”
盡管兩國在國傢安全和經濟上相互依賴,但韓國公眾的對日態度並未改變,仍然認為日本對韓構成安全威脅。 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日本歪曲歷史和獨島問題。
獨島問題其實是日本侵略戰爭的遺留問題,該島目前由韓國實控,日韓就該問題表現出不同立場,源於兩國對待日本侵略歷史的不同態度,韓國以受害者的立場看待問題,而日本依舊維持侵略者視角。
日韓爭議領土——獨島,日本稱“竹島”
這種反差在其他方面也有體現,對韓國而言,光復節是慶祝韓國解放、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日子,但對日本而言,這一天是戰敗紀念日,兩國對同一問題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因此,如果日本不就歷史問題進行由衷懺悔,韓國就不會停止將歷史問題政治化,兩國在歷史問題上將繼續保持平行軌道。
在韓國內部,最近媒體熱議校園暴力。由於過去的校園霸凌,演藝圈明星、運動員等或受到法律處罰,或面臨輿論指責。大部分加害者都表示,過去的事情已經記不清楚,他們將霸凌行為視為青少年時期的無心之舉。他們的所謂道歉,很多時候也隻是為瞭回避當前的指責。然而霸凌行為造成的心理創傷嚴重,受害者在10年、20年甚至一生中都不會忘記當時的經歷。
韓國輿論近年關註明星在校期間霸凌行為
日本的行為給中韓等受害國傢造成瞭歷史性的創傷,這種歷史創傷很難治愈。德國至今仍對過去的歷史錯誤進行道歉和反省,因而逐漸贏得瞭信任和寬恕。這正是德國與日本的差異所在。加害者應表現出誠懇的道歉態度,直到受害者明確表示可以原諒為止。
韓國擁核弊大於利
6月16日,美國海軍“密歇根”號巡航導彈核潛艇抵達韓國釜山,這是美韓4月《華盛頓宣言》中“增加美國戰略武器的對韓例行出動次數”條款的跟進措施。圖源:AP
《鳳凰大參考》:核武器領域合作是美韓《華盛頓宣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很多韓國民眾主張獨立發展核武器或與美國進行核共享。從韓國國傢利益的角度考慮,韓國擁有核武器的利弊如何?
金祥圭:韓國擁核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考量。
首先,從國傢安全的角度來看,擁有核武器能夠降低韓國面臨的安全威脅,韓國可以獨立應對朝鮮核威脅。
其次,韓國強化自身國防實力,有利於擺脫對美國的軍事依賴,實現軍事自主和武器裝備的獨立研發等。
今年4月,尹錫悅訪美,雙方簽署《華盛頓宣言》,美韓核武器領域協作取得進展。6月6日,韓總統尹錫悅高調宣稱美韓為“以核為基礎”的盟國
然而眾所周知,韓國擁核弊大於利。韓國是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傢,如果韓國開發核武器,將會遭遇國際社會制裁,面臨類似朝鮮的國際封鎖,這將導致經濟崩潰,並使韓國在外交上陷於孤立。
2000年,韓國出於學術目的進行過鈾濃縮試驗,包括美日在內,國際社會對此做出強烈反應,這充分說明韓國擁核問題極具爭議。擁核對韓國國傢利益的影響十分復雜。
國際政治層面,按照2023年GFP Index的排名結果,韓國常規軍力排名世界第6,已然不弱。一旦擁有核武器,韓國將對周邊國傢構成潛在威脅,周邊各國都有可能借機發展核武,尤其日本,這將是一個非常好的借口。以半島為中心,恐出現“核多米諾”現象。
大多數韓國民眾希望半島問題和平解決,不會因為一時的軍事緊張而真心想要擁核,並為此承受經濟制裁。但如果朝鮮核威脅長期持續,韓國民眾對核武器的渴求有可能進一步提高,因此朝鮮核問題必須盡快加以解決。
韓民眾對華敵意來自兩方面
美韓聯合軍演。資料圖
《鳳凰大參考》: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2022年發佈瞭一項有關核武器的韓國民調,結果顯示,33%的韓國受訪者認為中國是韓國當前最大的威脅,而選擇朝鮮的比例為46%。展望未來十年,5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韓國未來的最大威脅,選擇朝鮮的僅為22%。許多中國人表示難以理解,為何這麼多韓國民眾視中國為威脅?不同年齡段的韓國民眾對華態度是否存在差異?
金祥圭: 韓國民眾對中國的威脅感知出現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兩個層面。與“威脅”相比,我認為使用“負面態度”這一措辭可能更為準確。
韓國民眾對華威脅感知的形成,主要源於過去曾對中國在安全領域扮演重要角色抱有期待,這種期待逐漸轉變為失望。 中韓建交後,韓國民眾對中國協助解決朝鮮核問題,實現半島和平,給予過厚望。
1993年,即中韓建交後的第一年,由京鄉新聞主導的韓國外交政策國民認知度調查,清楚展示瞭韓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
調查中,對於韓國與周邊國傢關系,82%的受訪者認為“今後韓國外交政策需側重中國”,而選擇美國的比例不過62.1%。韓國公眾普遍認為中國在改善朝韓關系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1992年中韓建交
1995年的民意調查顯示,71.4%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加強對華關系,超出選擇對美關系比例(33.6%)一倍以上。在如何看待周邊國傢方面,認為中國"非常重要"的比例為24.3%,與傳統盟友美國26.9%的占比相近。
另一項調查顯示,盡管中國實施瞭所謂的“親朝”政策,但大多數受訪者仍認為需要在安全和經濟領域加強對華合作,比例達到74%,這意味著韓國人的對華期待相當高。 然而,迄今為止, 韓國民眾普遍認為中國未能實現他們的期待。
如果中國能夠展示對韓外交靈活性,中韓兩國在半島和平、安全、可持續發展進行合作的空間就會比任何國傢都多,中韓歷史文化關系緊密,兩國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
駐韓美軍“薩德”反導系統。金祥圭稱,韓國當時也存在反對“薩德”部署的聲音,但後來相關方的反應,反使多元化的聲音趨於蒼白無力。
在非傳統安全層面,韓國民眾對華負面態度的成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
首先,新冠疫情和霧霾等給韓民眾生活帶來不便,引發韓民眾不滿。特別是年輕一代韓國人,他們沒有像50-60多歲的長輩那樣親身體驗到發展對華關系帶來的經濟益處,年輕人隻經歷瞭環境和疫情方面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
2021年6月,調查機構“韓國Research”和韓國周刊“時事In”共同對韓國民眾的對華“情感溫度”進行調查,20-30歲人群對華情感溫度為15.9,50-60歲為30.8,60-70歲為31.1,年長者對華好感大致為年輕人的兩倍。
霧霾中的首爾,韓民眾認為霧霾主要來自中國
其次,中韓之間經常出現歷史文化方面的矛盾。中韓兩國民眾都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解釋,影響兩國公眾認知態度的核心因素是歷史文化問題,相對於物質利益,兩國公眾更加重視非物質利益。
中韓關系在歷史文化層面出現問題,原因在於韓國和中國具有相似的歷史背景。
首先,兩國都經歷過經濟的高速發展期(70-90年代的韓國和現在的中國)。第二,兩國都曾遭受過外國侵略。第三,兩國都經歷瞭類似的政治體制。第四,兩國都存在民族分裂問題。
這些相似之處導致瞭兩國公眾對本國歷史、文化等領域民族情感強烈,並高度重視其傳承和保護。
韓國曾就“端午祭”向聯合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華引起巨大爭議
因此,當歷史文化層面的利益受到損害或威脅時,兩國公眾對待彼此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對兩國而言,經濟發展都能提高民族自信心,帶動提升對於自身歷史文化的優越感,當另一方的文化優勢地位對本國文化構成挑戰時,兩國公眾對待彼此的好感就會降低。
文化具有流動性、融合性和創造性。在文化的本質屬性上添加政治色彩,隨意解讀甚至惡意利用,不過是建立在文化無知之上的鬧劇。由此可見,持續的民間交往,維系交流紐帶非常重要,它能夠培養彼此的民間好感,消除誤解。
日本軟實力最強,源自長期穩定積累
《鳳凰大參考》:在中日韓三國中,您認為哪個國傢擁有最強的軟實力,哪個國傢最弱?為什麼?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怎樣的經驗教訓?
金祥圭:在軟實力方面,日本在三國中最強,中國最弱,韓國軟實力則依托流行文化不斷崛起。中國主要利用其經濟實力擴大自身影響。
然而除經濟、文化以外,軟實力還同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交織,所以軟實力本身無法在短期內快速提升,需要長期而穩定地積累。
2016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扮作超級馬裡奧亮相裡約奧運會閉幕式,日本的文化符號再一次引發討論。
為樹立良好的國傢形象,日本制定瞭相應的戰略並加以貫徹執行。日本通過長期努力,明確瞭其公共外交的戰略定位。
首先是“回歸”國際社會。戰前,隨著國力的迅速提升,日本走上瞭軍事殖民擴張的道路,其國傢形象被國際社會打上瞭“戰爭”和“侵略”的烙印。戰後初期,日本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如何回歸國際社會,如何面對曾深受其苦的亞洲各國。
在1945年的國會演講中,日本首相片山哲提出瞭“推進民主和平國傢、文化國傢建設”的目標。民主、和平、文化成為日本重建國傢形象和回歸國際社會的三大戰略選擇,也成為日本公共外交的指導方針。日本的軟實力構建策略,正是建立在這三個普世價值基礎之上。
日本前首相片山哲
其次是與國際社會進行“溝通”。進入70年代,日本穩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大量廉價日本商品湧入國際市場的同時,由於日本長期過於追求經濟利益,忽視自身應承擔的國際責任,引發許多貿易摩擦和國際社會不滿。西方國傢頻繁對日本發起反傾銷調查,亞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傢也對日本極為不滿。國際社會上要求對日本進行“敲打”的呼聲此起彼伏。
當時日本的國傢形象持續惡化,其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日趨艱難。在處置貿易摩擦方面,日本政府的重要任務,是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而可持續的國際環境,塑造負責任的國際形象。與國際社會的交流不僅是為瞭表明自身立場,更重要的是積極溝通並努力消除誤解。
1981年,美國汽車工會成員砸毀一輛豐田汽車
第三是“多元化”。國際社會正處於調整、變革、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時代。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和國際公民社會的發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日本的公共外交任務變得更加多元。
為此,日本對公共外交機構進行瞭持續不斷的改革,建立瞭官民協調、全民參與、聯動高效的公共外交體系。
首先,日本不斷優化外務省的機構職能,發揮其在公共外交領域的引領作用。 通過對外務省內部機構進行改革,不斷優化公共外交職能,並調整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分工,強化部門間協作。
其次,日本大力推進專業性公共外交機構建設。例如,1972年10月,日本政府投資56億日元成立瞭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這個機構在日本軟實力構建方面,一直扮演著核心基礎角色。
第三,日本積極動員地方自治體和跨國企業,打造全民參與的公共外交模式。
第四,日本大力推進外務省以外的政府機構、傳媒和出版等領域建設。外務省以外的其他政府機構也在進行公共外交職能的建設。
總而言之,基於普世性的雙向交流對增強軟實力至關重要,不能片面地強調特殊性。軟實力必須排除政治色彩。也就是說,公共外交不能被視為純粹的宣傳活動,軟實力的精髓在於“自發”。
2021年韓劇《魷魚遊戲》全球大熱,居中戴著黃金面具的VIP形象被指暗喻美歐等國際強權。
軟實力不應具有強制性。過去,中國文化傳播到其他東亞國傢,這一進程是自發的,他國對卓越的中國文化進行自主吸收,而非強制移植。有個中韓民眾都知道的成語“囊中之錐”,優秀的事物自然會顯山露水,任何人都能認識到它的價值,沒有必要將錐子的鋒利用於威脅他人。
構建軟實力,除瞭這些努力,每個國民的態度也至關重要。例如,海外旅行時的個體行為對於塑造一國形象有著重要影響。
2023年1月9日,中國遊客抵達泰國曼谷素萬那普機場,泰國官員及媒體一同等候歡迎中國遊客。圖源:澎湃新聞
一般來說,日本人以彬彬有禮、親切、安靜和遵守秩序而著稱,而全世界任何一個文明人都不喜歡喧嘩、無序和目中無人的傲慢態度。如果我們以全球公民的意識和態度尊重他國、接納差異、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假以時日,國傢魅力自然會上升,其軟實力也必將增強。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