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 持續數日的飛艇事件突然升溫,朱鋒認為原因有三:一是一份美國媒體爆料,二是美國政壇人物的操作,三是美國國內的“中國威脅論”輿情的大肆炒作。至於此事是否會升級為危機,將取決於美方在搜集和鑒定後的判斷和結論。如果進一步放大“中國威脅”,將是釀成中美新對抗的危險前兆。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堅決鬥爭,另一方面中美關系不能被美國政客的私利和情緒化行動牽著鼻子走。
2. 飛艇事件凸顯出中美建好“護欄”的重要性。尤其是近期美軍將領宣稱中美2025年戰爭,一方面反映瞭美國軍方急於備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一種認知心態的扭曲。但中美“護欄”的規劃不能單方面地由美國說瞭算。拜登政府多次要求中國承諾絕不用武力改變“臺海現狀”,但事實是,美中關系的“護欄”更應該包括美國繼續堅持中美三項聯合公報中的基本承諾、停止同情和支持臺獨勢力、停止幹涉兩岸關系。
3. 中美關系國內政治化是當前中美關系最大的脆弱點之一。美國政客試圖將中國誇大和歪曲為重大“戰略威脅”,由此試圖塑造國內凝聚力,加強美國的戰略競爭力。如果美國再度聲稱飛艇事件是中國的“軍事間諜行動”,無疑進一步在美國朝野放大“中國威脅”,引發對華進一步的打壓和遏制,其在臺灣問題上的挑釁將更“有恃無恐”。
4.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多層次、多領域、多維度的限制和打壓?第一,堅持不脫鉤、不分裂、不冷戰,用行動和事實正告美方,霸權主義做法是站在瞭歷史錯誤的一邊;第二,繼續全面參與世界、融入世界,在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參與和引領進程中,打破美國的“科技戰”;第三,我們自身走穩、走實和走好我們自己的治理與發展道路。
朱鋒:飛艇事件帶來重大警示,對美國這一問題不能放任不顧
《鳳凰大參考》:復盤此次飛艇事件,其實美方在一周前就知道飛艇存在,周三中美也進行過積極溝通。為什麼此事會在周五突然升溫,並幹擾到中美關系?有觀點稱是佈林肯借題發揮想在談判中獲得籌碼,也有觀點稱是美國反華狂熱輿論導致,您怎麼看?
朱鋒:此次中國民用飛艇因為不可抗拒風力影響而飄入美國,1月下旬美方已經發現。之所以在2月3日突然升溫,一是一份美國媒體的爆料,二是美國政壇人物的操作,三是美國國內的“中國威脅論”輿情的大肆炒作。
佈林肯國務卿借題發揮,推遲原定的訪華行程,更是拜登政府自上任以來,始終將對華強硬作為執政亮點的執政形象塑造與對華戰略打壓的政策需要。
當地時間2023年2月4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美方武力襲擊中國民用無人飛艇
當前中美關系的對抗態勢不僅是拜登政府“中國競爭戰略”的結果,更是美國反華輿論狂熱的現實需要。這次中國民用飛艇被大肆炒作,美國軍方不顧中方再次通報是民用飛艇的事實予以擊落,這種不顧兩國關系穩定的基本事實、刻意采取蠻橫行動的做法,更是美國當前情緒化的反華輿論所烘托的偏執輿情的延伸。
這一事件對當前的中美關系具有重大的警示作用。那就是不管兩國政府如何想要務實地加強接觸、對話和溝通,但國內好戰、好鬥的輿情如果放任不顧,中美關系的務實努力不僅難以奏效,兩國之間的沖突更可能因為敵對的輿情、政情而進一步走向對抗。
當地時間2022年7月9日,美國國務卿佈林肯在印尼巴厘島努沙杜瓦會見時任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飛艇事件”後佈林肯宣佈推遲原定於2月5日訪華日程
飛艇事件或成危機前兆?朱鋒:需對美後續動作保持警惕
《紐約時報》當地時間2月4日發文,標題稱擊落中國飛艇“結束瞭這一外交危機”。
《鳳凰大參考》 : 周六美軍宣稱擊落瞭中國飛艇,外交部抗議其過度反應。 (其實他國飛艇誤入美國並不少見,中國此前報道有4次——編者註) 《紐約時報》評論稱:“擊落氣球結束瞭這一外交危機”。 您怎麼評估這次飛艇事件,是危機還是意外?有報道稱美方搜索飛艇零部件將開啟新一輪制裁,您認為事件後續會如何發展?
朱鋒:這次飛艇事件既是意外的對抗,又是危機的前兆。
他國飛艇進入美國和中國領空的事件都多次發生過。美國政府和軍方不顧中國多次公開和私下坦誠溝通的誠意,從一開始就大肆炒作這是中國的軍事間諜氣球,隨後發射三枚導彈予以摧毀,這不僅是拜登政府的過度反應,更是企圖再度誇大和渲染“中國威脅論”的生動案例。
美總統拜登周六抵達馬裡蘭州黑格斯敦後對記者發表講話。 圖源: 蓋蒂圖片社
如果美國軍方和情報部門在搜集和鑒定飛艇設施之後再度聲稱這是中國的“軍事間諜行動”,無疑會進一步在美國朝野放大“中國威脅”。拜登政府和美國國會也將勢必進一步采取對華打壓和遏制行動,在臺灣問題上危險的“拱火”行為勢必也將繼續乘勢而上。這些都將是這次“飛艇事件”可能釀成中美新的對抗危機的危險前兆。
《紐約時報》的評論指出擊落中國飛艇“結束瞭這一危機”,反映瞭相對理性的聲音。面對美中關系的脆弱和嚴峻的態勢,像《紐約時報》這樣的非美國極端保守勢力的媒體,當然會擔心飛艇事件繼續惡化和升級,憂慮無法管控的美中對抗將對美國人民和社會的利益帶來重大傷害。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