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在建成20余年的北京绣菊园社区里,居民们很难不留意到16号楼和17号楼之间的变化。
从前破旧的仿古亭被翻转球面墙所替代,生锈的健身设备都换成了新式器材,活动区域更宽敞,地面铺上了橡胶跑道,四周还被精心培植的绿植环绕。无论是老人们早起打太极,还是小孩子们放学后玩耍,都能在这个小花园里找到适合的地方。
绣菊园老年活动区
社区的老土壤生长出更多老人与孩子的新笑声。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与政府推动下,社区开始听到一些曾被“忽略”的声音,针对老人和儿童需求的一系列改造也相继展开。
当中,龙湖已是一张熟面孔。如今已旧貌换新颜的绣菊园社区,即是龙湖公益基金会在一年前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共同推动的“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之一。在此之前,龙湖已在17个城市103个老旧小区落地“万年青计划”城镇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
一个趋势是,在日益壮大的公益队伍中,企业正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关键力量,捐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式,更重要的是,企业正将自身资源禀赋应用于公益项目。在“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建设里,龙湖倚靠过往30余年的开发经验,发挥出更加专业化、体系化的价值。
与此同时,围绕公益,一场化学反应正在持续。当龙湖以公益为出发点,重新梳理自身产业、教育、医疗、管理等优势,并在不同项目得到实践落地,一个更宏大的构想由此诞生——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帮扶矩阵,让善意直抵社会最基础、最迫切的需求。
一个共融的社区
如今,在社会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共融社区以解决“一老一小“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公益组织迅速向该领域聚拢,全国各地掀起一阵改造老旧小区的热潮,而进入公众视野的案例里,总能看到龙湖的身影。
当龙湖躬身入局老旧小区改造时,那些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经验和方法论,成为重新激活老旧小区的秘钥。
在北京绣菊园社区里,那些细微但实实在在提升居民生活体验的变化,并不是套模板式的改造,而是通过一场场实地调研、对社区居民进行一次次访谈,再经过反复推敲研讨后才确定下来。这一套“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的“方法论”,也是龙湖在北京、深圳、重庆等多个城市开展改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成果。
在调研阶段,龙湖对照《一老一小友好社区需求调查表》,通过调研问卷、实地勘察、社区访谈摸清社区的需求与现实条件,为社区提供定制化的改造方案。在社区改造阶段,龙湖设计了34项人性化的关爱细节,根据小区的情况,实现定制化配置。此外,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居家养老需求,龙湖还搭配了老人室内改造清单,共计覆盖28项改造标准。老人可结合自身具体需求,通过“菜单式”勾选,进行定制化改造,让居家养老变得更舒适、安全。
硬件的提升,只是社区共融重塑的第一步,想要更可持续的改善社区环境,还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这也是龙湖在改造过多个社区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是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推动社区治理的科学化、现代化,龙湖找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一起推动“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在全国落地,除进行空间打造外,还在社区开展人才培养和社区服务。绣菊园社区组建起“爱心暖夕阳”助老志愿服务队和“儿童议事会”,把老人和小孩聚集调动起来,结成互帮互助的网络。
“爱心暖夕阳”助老志愿服务队
“爱心暖夕阳”志愿服务队中的积极分子李阿姨,不仅在活动中学习了专业的为老服务,还跟姐妹们一起为独居老人提供健康检测、组织文化表演活动,在退休后找到了重新闪耀自我价值的平台。“儿童议事会”里的郭新晴小朋友,也在一次次主题讨论活动中,从内敛沉默的旁观者蜕变成“社区的小主人”,领导小组提出社区儿童友好改造方案,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蓝图变成现实。
儿童议事会
据悉,自2022年项目启动至今,“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在北京、重庆、深圳3个城市的89个社区开展试点,完成7处硬件改造设计方案和持续改造,实地培训覆盖两个市35个区95个街道170个社区,开展“一老一小”社区服务520余次,累计直接受益人数超1.2万人次。
一群蜕变的人
善意就像是流经山岚的河流,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日复一日的冲涮、滴灌,最终让令山岚移性,蜕变成和谐美好的大地。
龙湖公益基金会的善意,跟河流一样,流向大山、流向乡村,为偏远县域中小学的孩子们带去对他们成长极为重要,但尚且稀缺的心理健康、美育、科学以及戏剧等多元化课程资源。
美育课程
在重庆市巫溪县,龙湖公益基金会通过调研发现,学生们普遍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干预,但乡村学校里对于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资源相对匮乏。简单的捐资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龙湖开始探索更匹配偏远县域教育现状的综合帮扶形式。
这往往意味着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但践行长期主义的龙湖,以教育为切入点,结合乡村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发挥企业管理及人才培养优势,整合企业、名校、公益行业优质资源,嵌入县域教育生态,从“校长+教师+学生”三大方向,通过乡村校长管理赋能培训、乡村教师赋能培训和教学支持,引入多元化的素养课程、成志英才培养计划等内容,全方位支持偏远县域提升教育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心理健康课在巫溪县一些“湖光计划”项目学校推广开来。徐家小学一个小朋友在五年级的时候突然出现厌学的情绪,变得沉默寡言,成绩急速下降。韩老师从湖光计划的心理课培训中得到启发,在班上设了一个小信箱,让同学们把心事投进信箱里,给他们一个情绪的出口。通过小朋友的信,老师才发现,他是因为父母吵架离婚,很焦虑不安,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于是,老师运用培训学到的心理知识,单独对他进行疏解,同时也在心理课上普及科学应对家庭变故的知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情绪果然有好转,人也开朗了许多。
心理健康课成了孩子们获取情绪价值的窗口,老师们也通过课程与学生们走得更近,有些兼职心理健康的老师发现,课堂上跟学生们建立起来的信任度,也让学生找他们咨询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顾虑,学生们潜在的健康风险得到及时疏导,师生之间形成了正向的情绪反馈。
在心理健康课之外,湖光-山桥计划还把戏剧教育引入巫山县。在宁和初中,戏剧社的李老师发现有一个患抑郁症的小女孩,她在扮演女巫的时候,把癫狂状态的女巫演得活灵活现,透过角色释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情绪,每次演完释放完毕后,她的情绪状态都有所改善。
湖光-山桥戏剧节:乡村儿童演绎经典《麦克白》
在李老师看来,戏剧不仅可以释放情绪,孩子们还在一次次排练中在获得视野的拓展、思维的飞跃、情感的共鸣、思想的觉悟。据她观察,戏剧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力、聆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日常排练之余,龙湖还为他们组织了第一届山桥戏剧节,孩们进入重庆市区,登上属于他们大舞台,表演《麦克白》《猫儿岩》以及原创的《巫溪奇缘》。
随着湖光计划的深入开展,戏剧、心理健康、性教育、英语、阅读、美育等内容也在巫溪县落地开花。无论是孩子、教师还是校长,都从一项项落地的项目中汲取养分,重新投入到新的教育实践当中,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蜕变。
目前,巫溪县心理健康微团队已搭建成型,四所戏剧教育示范校挂牌建立,巫溪县域性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巫溪县教委对项目给予了更深度的支持,越来越多的骨干教师逐渐涌现,多所项目示范校逐步建立,巫溪县域教育生态正在逐步改善、持续发展。
持续生长的生态
做公益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系统性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探索可持续的模式。
通过30余年的公益实践,龙湖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开展帮扶,打造出“欣芽计划”、“湖光计划”、“展翅计划”、“溪流计划”、“万年青计划”、“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等项目,在助学兴教、关爱老幼等领域,聚焦儿童医疗、素养教育、职业教育、适老化改造等领域积攒了大量的经验与资源,并持续拓展、调动专家资源介入到帮扶当中,从点状探索,到形成一套深扎一线全面帮扶的模式。
2023年,龙湖公益基金会整合优质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首次落户垫江。近两年时间里,龙湖公益基金会捐赠1600万元从“产业帮扶”、“教育提升”、“医疗救助”、“社区营造”四个板块开展帮扶,助力垫江县打造乡村帮扶示范区:促进龙头企业直达垫江,帮助垫江打造垫江爆款农产品;整合优质资源,从“校长+教师+学生”各层次进行帮扶,促进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垫江大病儿童救助绿色通道,为儿童提供义诊筛查服务;开展“一老一小”关怀活动。
龙湖的乡村振兴垫江示范区从产业、教育、医疗、社区着手,深度契合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从产业、文化、人才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更重要的是,“垫江示范区”不再是一个公益组织点状的帮扶,而是为一个县城定制全面帮扶方案,促进产业、文化、人才同步得到改善,使它们之间产生更紧密的互动连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即使在外部公益力量有序退出后,垫江依旧可以依靠这种可持续的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这种全面帮扶的“垫江模式”跑通后,未来还可以复制推广到其他县域,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之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益帮扶的最高境界就是授人以渔,这亦是龙湖30余年来做公益的初心,不被功利性的短期的效果所蒙蔽,而是始终深入关注人的真实需求,聚焦受益者的长远发展,营造良性生态,让公益行动可持续发展。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