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际绿色金融与建筑低碳智慧用能论坛在京召开,《2024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发布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和双碳战略落实,绿色能源革命方兴未艾。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绿色低碳建筑发展如火如荼。发展绿色建筑、超低(近零、零)能耗建筑等低碳建筑,开展建筑降碳减排、绿色低碳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而房地产建筑业的降碳减排,离不开低碳智慧的用能,更离不开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可持续金融的大力支持。
为此,10月25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承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建筑低碳智慧用能专业委员会(筹)协办的“2024国际绿色金融与建筑低碳智慧用能论坛”在北京召开。
本届论坛得到中国欧盟协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开发区协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美国商会中美能源合作项目(ECP)、中科友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结算公司、中国欧盟协会、中国欧盟商会、国际建筑业主与管理者协会、全联房地产商会、精瑞人居发展基金会、中国开发区协会绿色发展专委会、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等中外机构代表和绿城中国等绿色低碳地产企业、金融机构的上百位中外嘉宾参加论坛。
“建筑、能源和金融”融合发展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树民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推动建筑向节能、智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是房地产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次论坛将能源、建筑和金融三大领域的重要专家、业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建筑低碳智慧用能和金融赋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敬武在论坛致辞中介绍,“欧盟立法机构于今年3月份通过了建筑能源效能指引,要求所有新建住宅和非住宅建筑到2030年实现化石燃料的现场零排放,到2050年欧盟既有建筑转变为零排放建筑。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加强同欧洲国家的合作,非常有必要。不久前我们举办了中欧非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果,未来中欧协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将继续推动中欧进行更多全面务实的合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总编辑郑淮兵在论坛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做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本次论坛恰逢其时,是在建筑行业如何落实这一精神的一次深入探讨。今后‘会呼吸’、能发电、更节能的绿色节能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以及零能耗建筑将会越来越多,绿色、低碳、智慧和安全的‘好房子’将让居民住的安心和放心。”
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主任委员陈景东负责主持。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精瑞人居发展基金会主席、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在题为“逆周期中房地产业的调整和发展”主旨演讲中,系统总结了过往20年中国GDP走势,经济周期与房地产的变动趋势,“中国房地产占金融资源余额68万亿元,占银行信贷存量的26%,银行信贷在房地产金融中占比78%。为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支持经济向质量型发展转型。”
聂梅生强调,“近期,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政策,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避免硬着陆。软着陆后,房地产将开启发展新模式,‘机不可失,未来可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瑞民在《溯流而上:房地产新模式的政策逻辑与改革空间》主旨报告中,梳理了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政策逻辑,指出崭新的政策想象空间在供给侧,房地产在高质量供给引领下精细增长,未来房地产预售制改革、公摊面积改革和全装修成品房交付都有很大空间。“预售制改革的背后是房地产融资模式的变革。一开始房地产预售制解决的是没有钱盖房的问题,买房的人相当于把盖房的钱借给了开发商,但后期随着土地成本越来越高,其实最后解决的是没有钱拿地的问题。如果预售制要改革的话,那么土地融资制度与模式就必然要改革。”
在《可持续债券助力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旨报告中,中央结算公司绿色金融研究部总经理、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史祎说,2016-2023年,中国贴标绿色债券每年碳减排量达1.5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投向绿”债券每年碳减排量估算达3.7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中国内地,迄今绿色债券资金投入可持续建筑领域金额达1062.95亿元,投入项目为226个。支持可持续建筑领域的绿色债券每年碳减排量为17.5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未含装配式建筑)。
史祎强调,推动社会责任债券相关标准建设,将保障性住房、普惠性基础设施及适应气候变化设施建设等领域纳入可持续债券支持范围。鼓励建筑行业披露项目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信息。
加强中外绿色低碳合作交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持续中心主任田智宇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加快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强调,实现全球温升控制目标需要史无前例的、快速而深远的转型。我国步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阶段,要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着力点,要以控碳降碳为引领推动区域流域绿色低碳发展,以城市建成区为重点大幅降低直接碳排放,以县域为载体创新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创新安全观统筹推进零碳发展和提升安全韧性,创新发展观打造碳中和时代“未来城市”。
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建筑智慧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雄安公司运营总监徐慧明在智慧零碳园区的探索与实践演讲中介绍,“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园区零碳转型将是推动客户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举措。2030年建筑的电气化比例预计要达到65%,到碳中和的场景下,电力电能占终端消费比例将在70%以上。”
中国欧盟商会建设工作组副主席罗岩在《栖息之地-欧洲可持续建筑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着重指出,可持续建筑的巅峰成就是零碳建筑乃至气候积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实践不仅关注建筑本身,还包括其周边环境,如城市规划、交通系统、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等,以创造一个整体的、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建筑原型最大限度引入设计智慧,在全生命周期中,可以节约50%的能耗,并给使用者带来更健康的生活。”
在分享《国际商业地产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时,国际建筑业主与管理者协会(BOMA)中国研究委员会主席张平介绍,BOMABEST金级认证建筑平均一年节省5万美元的能源成本。BOMABEST认证的写字楼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84%;每年可节约450万升水,相当于每年每平方米节约0.41立方米用水;26%的楼宇废弃物转化率达到70%以上。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专家张菁菁博士分享了《美国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实践与经验》,美国的建筑到2035年要减碳65%,到2050年减碳90%。
她介绍,美国建筑低碳化主要从节能、电网互动和电气化等方面着手,“如果建筑和工业、交通部门考虑电网互动,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也可以帮助电网减少高负荷调峰电厂投资,2020-2040年之间,我们预计可以节约大概一千到两千亿美元。”
为了推动电气化,加州强调新建建筑一定要采用热泵,通胀消减法案有很大一笔经费来支持热泵采用,如果新建建筑建有天然气管道,将无法获得政府补助。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发区,成为中国工业发展和制造业工厂、工人的集聚区,开发区的绿色低碳发展也至关重要。中国开发区协会绿色发展专委会执行主任祝慧烨在论坛作了《开发区绿色建设与低碳转型升级》的报告。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热泵与蓄能研究中心主任李骥作了《建筑区域用能电气化及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的报告。李骥强调说,建筑运行相关碳排放占全社会总排放的22%,提高建筑用能电气化水平可以降低建筑直接碳排放,建筑采用清洁电力可以降低间接碳排放。建筑形成以电为核心的新型能源系统+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能源消费者转换为能源“产消者”,建筑与电力能源关系更加密切。“推进建筑和区域电气化转型,重点把控建筑区域能源供给-能源储蓄-转化利用-能源消费环节的关键技术,形成以“电”为核心的建筑区域能源系统,是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的关键。”
上海碧甫照明设计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部门负责人叶真语分享了《低碳/零碳建筑的照明和采光设计探索》。叶真语着重指出,“碳中和”实为“净零碳”,而不是简单的“零碳”(没有碳抵消)。零碳排放几乎不可能实现。通过技术改造,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建筑的碳排放,对于仍然难以避免的碳排放必须通过抵消来实现“净零排放”。
《2024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发布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副秘书长郭海飞在论坛发布了由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建筑低碳智慧用能专业委员会和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2024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
在对以往7年绿色低碳地产指数编制的基础上,2024年报告编写组通过系统研究,制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绿色低碳地产评价体系。除了继续对绿色建筑、超低(近零、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等进行考察,并从新开工和竣工两个维度进行统计和测算分析外,还引入了地产企业能源消耗以及建材消耗、施工建设、办公等所产生的碳排放情况、主要污染气体排放、水资源消耗、固体废弃物排放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等其他环境指标。
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约118.5亿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2.7万余个,2023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4%。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建部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649个项目获得高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证面积约为5100万平方米(部分未披露数据由公开渠道估算整理,下同),其中有4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认证面积超过585万平方米;有29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认证,认证面积从2022年203.8万平方米上升至485.26万平方米,占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总面积的82.95%。
USGBC(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1682个中国项目获得LEED认证,占全球近1/3。
2024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中指出,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达326.8亿平方米,累计建成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超过4370万平方米。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官网统计,2023年有42个项目获得近零能耗建筑认证;有85个项目获得超低能耗建筑认证;有18个项目获得零能耗建筑认证;有3个项目获得产能建筑认证。
2023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约为8963.4亿元。装配式建筑行业新开工面积持续增长,2023年新开工约7.6亿平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8.5%。
报告通过综合房企温室气体直接排放量,消耗建材施工建设隐含碳排放量等数据,测算出房企2023年的碳排放总量。根据营业收入测算出碳排放强度,按照正态分布模型排列,2023年房企碳排放强度位于0.34-0.497吨/万元的企业最多,为32家;位于0.497-0.655吨/万元的企业为30家;位于0.182-0.340吨/万元的企业数据量为22家;位于0.655-0.812吨/万元的企业数据量为18家。
2023年约40多家的百强房企披露了固体废弃物排放情况,龙湖集团、旭辉集团、中国能建、中国铁建等披露的无害废弃物中包含混凝土、土方、矿石废料、砖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固废处理的碳排放量大约在0.4吨/吨垃圾左右。
2023年披露用水量的百强房企逾50家。按照正态分布模型排列,剔除极端值后,水资源消耗强度(用水量/销售面积)位于0吨/万立方米-1000吨/万立方米的公司有12家;位于1000吨/万立方米-10000吨/万立方米的公司有19家;超过10000吨/万立方米的公司有20家。根据研究,污水处理的碳排放量大约在0.3吨/吨废水左右。
报告显示,绿城中国、招商蛇口、首开股份、万科集团、中海发展、华润置地、中国金茂、保利发展、新世界中国和恒通集团10家房企成为2024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的前十名。
论坛还举办了“金融助力建筑’碳中和’”圆桌沙龙。中央结算公司绿色金融研究部总经理、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史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负责人谢文泓,国际WELL建筑研究院中国区副总裁宋怡,绿城中国华北区域公司副总经理傅立群参与讨论。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