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水吃水,香港作為濱海城市理應在利用海洋發展經濟上有所作為,大力開拓藍色經濟。何況毗鄰的珠三角地區在這方面正大步向前努力創新,因此藍色經濟應成為香港融入大灣區及建立創科產業的必有一項,且機不可失。

  海洋經濟中一個新興且前景亮麗的潛力巨大的項目是海上養殖,並有由淺海近海推向深海遠海之勢。這乃不可逆的大潮:人口增多耕地不足,必須向海洋要食物,而海產資源枯竭又須由捕撈轉向養殖。中國在這方面進展良佳,水產中逾八成來自養殖,占全球產量六成,年產逾5000萬噸。人口多加上入口量大令本地增產動力足。廣東便有建設“藍色糧倉”計劃,要構建萬億級的漁牧產業集群。為此將推動“粵強種蕊”工程,設立培育生產各類水產的種苗基地。深圳亦推動“耕海牧漁”工程,並於今年開辦國際金槍魚交易中心,又要搞國際漁業博覽會,借此助力有關發展。香港亦有小規模類似活動,一直有近海養殖行業,特區政府亦已在東龍島設立作為深海漁場的海產養殖區。廣東惠州則設有“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產業園”,有香港漁民團體投資,采用大型網箱養魚,每箱有過萬條。本港水產養殖戶1987年頂峰時曾有逾1800戶,現已減半,且估計少於三成在營運,有隨海洋漁業走向式微之勢。由於港產隻占市場約2%微不足道,故擴產空間很大,問題在供給側:受制於成本高回報低。對此當局宜加關註,由調研找出解決辦法,維持產業生存。

  廣東海產業值得借鏡

  廣東乃全國海產養殖規模最大的省份,為香港參與提供方便。但沿海其他省份也不差,並帶來瞭產品多樣化,如北方遼寧青島等多三文魚,而福建連平是鮑魚養殖中心。與此同時,產業發展正走向升級創新及全產業鏈開發之路,令品質及效率日高。發展有兩大主線:(一)全產業鏈建設。種苗、設施、營運、物流倉儲及市場、產品加工等環環相扣,並配套科研、技術、培訓、保險、環保及環境監測等專業服務。(二)跨業發展。在生產方面可結合養殖、旅遊及海基綠能等一並發展。在投入方面可結合海洋工程、海洋科學、氣候氣象、海天通訊等多領域共同推動。

  相關的創科發展十分蓬勃。隨著養殖走向深海,內地出現瞭海上平臺及漁場大型化、智能化、自動化等趨勢,科技水平大升,新漁民也要有較高培訓水平。養殖平臺多配合綠色智能化操作,利用海上的光風及波浪能等來提供能源。在這些方面有瞭許多領先全球的創新,例如珠海市在建的“九州一號”養殖工船,乃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工船,也是超大型10萬噸級船隻,可自主依靠AI移動尋覓合適的漁場定點。

  無論如何,國傢“十四五”計劃已列明大力發展養殖業,優化近海而開拓遠海,並提供扶助措施。因此預計有極佳前景,香港宜把握機遇。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