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
12月24日,世界中联医联体工作委员会基层中医药发展研讨会暨固生堂全国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在广州举行。
会上,由50多位全国中医药领域的国医大师与知名专家等组成的固生堂全国专家委员会成立。据悉,固生堂全国专家委员会由中医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固生堂牵头组建,由国医大师周岱翰担任名誉主任委员兼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国医大师施杞担任名誉主任委员兼骨科分会主任委员。
固生堂中医集团董事长涂志亮介绍,固生堂全国专家委员既包含国医大师与知名专家学者,也有长期扎根基层的中医工作者,通过委员会能够进行资源对接与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增强基层中医工作者的学术自信。
固生堂的商业模式为线上+线下的新中医OMO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近年来固生堂积极探索医联体建设、中医数智化发展等,固生堂将通过传承和创新,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发展。”涂志亮说。
推动中医医联体建设破题基层医疗资源紧缺
世界中联医联体工作委员会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校王省良提到了推动中医药发展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性,“整体来看,全国基层医疗资源紧缺,而我们中医比西医更便捷与高效,不需要复杂的诊疗设备,优质的中医药资源下沉到基层,能够更高效解决基层看病难问题。”在王省良看来,中医更适合推进医联体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医大师周岱翰也提到中医走向基层具备雄厚优势,一方面,中医治疗常常不需要投入太多医疗器械资源。另一方面,中医治疗成本相对低,同时兼备文化优势,在基层接受度高。
在国医大师施杞看来,推动中医医联体建设是破题基层医疗资源紧缺的有效探索。“医联体通过整合医疗资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便捷的中医医疗服务。”施杞说。
今年6月,世界中联医联体工作委员会成立,固生堂担任副会长兼秘书处单位。据会长王省良介绍,委员会的成立就是为了推动中医下沉到基层,通过委员会的成立,未来推动政府、企业、大型医院、小型诊所加入,让优质中医资源下沉,人们在家里或者网上就能便捷看到中医。
在推动医联体建设上,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2020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发布《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提到,医联体建设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办医参与的积极性。
今年3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印发,提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可牵头组建或参加医疗联合体。建立统一协调的医疗联合体管理体制,科学制定举办、运营、监管等各方权责清单。
实际上,作为社会力量,固生堂近年来积极探索推动医联体建设。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吕玉波分享了与固生堂共建医联体的经历。“广东省中医院于2016年与固生堂合作共建医联体,形成了‘诊在社区,大病危重转本院,康复回社区’的三位一体的模式,大大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双方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汇聚顶尖专家力量,推动基层中医药发展壮大,是固生堂全国专家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涂志亮介绍,固生堂全国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发挥全国中医药智库的力量,通过强化学术交流,树立临床自信,实现国医大师与基层医师的全面连接联动,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
数字技术赋能中医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在医疗行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今年固生堂再增6家医联体合作单位。目前,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医联体合作单位共有20多家,已与包括广东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在内建立医联体合作。
有着“中医连锁第一股”之称,固生堂除了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还发力人工智能,在“数字中医”上大迈步。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基层中医药发展打开了想象力。“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和工程化将引领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和突破,这是我们中医药发展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认为,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医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实现路径。
2018年,固生堂率先构建了“线上+线下”OMO服务模式,将互联网融入中医。今年,固生堂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进军中医AI大模型,共创研发“固娃”智能医疗助手,并计划推出舌诊仪、脉诊仪等中医智能辅助装备。
近期的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到,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推进医疗联合体内信息系统统一运营和互联互通,加强数字化管理。
迈向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标,互联网在其中体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据涂志亮介绍,截至2022年12月,固生堂的医疗服务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线上+线下3.3万名多点执业医生里,4成左右拥有副高职称。
“在未来5-10年里,我们会在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起中医垂直领域的AI模型,它的能力可以接近中级到高级中医师的水平。”涂志亮说。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