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研究院 研究员吴文汐 全国有24座万亿GDP城市。在关注这些中国头部城市的经济发展时,人口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万亿GDP城市人口规模和近年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分析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背后的人口变化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15座GDP过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的“双万城市”,分别是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武汉、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杭州、东莞、长沙、青岛。

从人口变化趋势来看,2017年末至2022年末的5年时间里,24个万亿GDP城市中有23个实现了常住人口正增长,17城五年人口增量在百万以上。其中,成都、深圳常住人口增长超500万,由此可见经济强市对于人口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天津是所有万亿GDP城市中唯一在5年时间里人口负增长的城市。

除探讨人口规模的变化外,老龄化程度也是衡量地区人口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万亿GDP城市中,除东莞和深圳外,其余22城均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其中南通已经超过了国际上重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4座城市中,南通、上海、重庆、天津、青岛、济南、无锡、北京、南京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越全国平均水平。

成都、深圳五年人口增量相加超千万

24座万亿GDP城市中,GDP破万亿元且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占比超过六成,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人口的集聚。

2022年,24个万亿GDP城市中,重庆常住人口规模领先,为3213.34万人,也是所有万亿GDP城市中唯一人口破3000万的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常住人口规模破2000万,分别为2475.89万人、2184.3万人、2126.8万人。广州、深圳、武汉、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杭州、东莞、长沙、青岛11座城市常住人口在千万以上。

从人口的变化趋势来看,2022年,万亿GDP城市中有16座城市实现了人口正增长,分别是长沙、杭州、合肥、武汉、郑州、青岛、济南、成都、宁波、南京、苏州、泉州、福州、无锡、南通、重庆。

长沙2022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在24座城市中位居榜首,与2021年相比增长了18.13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同年湖南省整体的常住人口规模减少18万人,但长沙人口却逆势增长,足以见得长沙强省会效应突出。

“人往高处走”,经济和产业的提速发展是长沙吸引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2022年,长沙GDP增速为4.5%,同样在万亿GDP城市中位居首位,长沙工程机械、轨交设备、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发展优势突出。同时,长沙的营商环境在中西部城市中位居前列,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中,长沙排名第六,较上年度提升3位,居中西部第一。这也造就了更多市场主体的诞生和入驻,由此产生丰富的就业岗位,形成人才的吸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沙拥有相对较低的房价和宜居的城市特质,连续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多重因素共同塑造出长沙的城市吸引力。

当然,人口的变迁无法以短期数据作为评判标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在2017年末至2022年末的5年时间里,24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有23个城市均实现了人口的正增长,有17座城市5年人口增量在百万以上。其中,成都、深圳常住人口5年内增长均超过500万,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千万人口大城市的规模。

四川省会成都是许多人眼中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让“蓉漂”也成为了当下热潮。梳理中发现,2017年至2021年的4年里,成都每年人口增量都在20万人以上;2017年末以来的5年里,成都常住人口增长522.33万。

中国城镇化进程步入下半场,东部人口增长趋缓的同时,中西部农村人口向省内或区域内转移数量增加,成都从中受益。从人口首位度来看,成都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位居前列。

2017年,成都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成为全国第一个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这成为了成都经济产业换挡超车的重要契机。目前,成都吸引了阿里巴巴、百度、快手、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落户,在5G通信、人工智能、网络视听、大数据等领域突破发展。同时,继2017年率先提出“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后,成都去年又迭代升级了引才政策3.0版本,重点聚焦高精尖人才。时代的机遇与产业、新政的齐发力,是成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深圳5年人口增量仅次于成都,为513.35万人。深圳对于人口或说是人才的吸引力毋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让深圳稳坐全国GDP第三位的同时也营造出这座城市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2023年11月1日,深圳再推30条人才新政,并在时隔两年后重启人才落户补贴,这或将进一步加强深圳的人才吸引力。

值得关注的是,24座万亿GDP城市中,天津是唯一在过去5年中人口负增长的城市,且人口回落趋势明显,5年减少193.87万人。在2017年至2019年,天津的常住人口一直维持着较缓的增长趋势,但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纠偏”后,天津人口规模直接减少超175万,随后的两年里人口仍在不断减少。

自2018年天津滨海新区宣布挤出GDP水分后,天津整体GDP在全国排名中也一路下滑。作为全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天津制造业和重工业较多,这些产业相对附加值低、对人才的吸引力弱,也造成了天津城市吸引力的减弱。

人口的持续流出反过来也对天津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2021年,民建天津市委会《关于破解我市制造业人才困境的建议》便指出,天津制造业企业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是人才短缺的困境,招聘人才有困难,留住人才更困难。同时,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减弱或会加重天津人口老龄化趋势,七普数据中显示,天津老龄人口占比在万亿GDP城市中已经位居前列。因此,天津亟待优化产业结构、迭代人才政策,以增强城市发展动能和人才吸引力。

万亿GDP城市人口南北差异明显

观察各地人口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中国城市人口变迁中的南北差异明显。2022年,万亿GDP城市人口增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仅有郑州、青岛、济南三座城市为北方城市。而从更长期的时间维度来看,过去5年人口增量前十的万亿GDP城市中,仅有西安和郑州两座北方城市。

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南北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南快北慢、南升北降等问题。12月15日-17日在天津举办的2023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研讨会上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北方经济增长相对较慢,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南方地区15省区市经济份额从2012年的56.99%增加到2019年的64.42%。相反,北方地区16个省区市的经济份额从43.01%下降到35.58%,下降了7.43个百分点。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的同时,北方人口收缩趋势相较南方也更加明显。根据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发布的《中国人口流动预测报告2022》,未来南北人口数量差距进一步扩大,随着总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南北人口均有收缩,但南方收缩规模明显小于北方,预计2020-2040年南、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76.7万、-301.5万人。

南北区域发展差异在万亿GDP城市中也有所体现,24座万亿GDP城市中,仅有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西安6市是北方城市,而这6座城市中,北京、天津、西安2022年人口均出现负增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排除北京主动控制人口规模的因素,北方大部分城市的确面临人口流出的困境。这一方面与南北经济结构差异有关,相比南方城市,北方城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缓,同时部分城市还面临产业结构偏重、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较慢等问题,由此造成北方城市整体就业机会不够丰富、收入水平不高、城市吸引力不强,人口出现负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逐步替代过去城市“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我国人口开始出现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我国最主要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地理上均位于南方,这也为南方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人口流入。

除分析人口的增减趋势外,另一值得关注的维度是城市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人口老龄化也是能够间接反映城市人口增减趋势的指标。

根据七普数据,万亿GDP城市中,南通60岁及以上老龄化人口占比达到30.01%,已经步入了国际标准中的重度老龄化社会。上海、重庆、天津、青岛4城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也超过20%,分别为23.40%、21.87%、21.66%、20.28%。24座城市中,南通、上海、重庆、天津、青岛、济南、无锡、北京、南京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越全国平均水平。

东莞和深圳是24座城市中仅有的两座还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2022年,东莞、深圳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5.47%、5.36%。

南通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一部分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时代当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较为严格,独生子女占比较高。同时,南通具有其城市的独特性,曾被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长寿之都”的称号,下辖的县级市如皋,更是世界长寿的六大“长寿之乡”之一。但南通也需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所带来的问题,除会带来居民养老、医疗等方面服务需求增加外,也会进一步造成当地人口红利衰减,对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老龄化和少子化是目前我国人口增长中面临的两大问题,老龄化加剧也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深度挂钩,从而对城市造成常住人口规模缩减的影响。从另一角度来看,部分城市老龄化加剧,也侧面反映出对于外来劳动力人口的吸引力减弱,机械增长率放缓,导致人口结构出现矛盾、常住人口规模承压。

各地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延缓趋势。一方面提升居民福利水平,增强生育积极性,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另一方面稳经济、调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切实提升城市整体收入水平,加强人才强市政策工作,增强城市吸引力。当然,常住人口规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部分人口集聚的城市也应结合当地空间和资源要素承载能力、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等做好人口规划,优化人口结构,从而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