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競爭力較強,未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將推動價值鏈地位上升。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宏觀形勢時指出“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經濟增長的規律來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是一個比較復雜且曲折的過程,培育新動能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樣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

  統計顯示,1980-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實際年平均增速約10%,2012-2022年降至6.4%。盡管如此,中國的經濟增速仍然高於絕大多數大型經濟體。同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不單單在於經濟增速,而更多考慮的是經濟增長質量,需要增強經濟改革發展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特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強調中國經濟發展“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短期的經濟增速波動不能代替中長期的增長潛力,關鍵點在於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客觀而言,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既有現實挑戰,也有很多新的機遇,比如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對此,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思維,一切從實際出發,準確認識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所處的周期和發展階段,結合中國國情、經濟發展模式和資源稟賦條件,基於國際比較深刻把握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發展韌勁以及未來增長空間,理性看待經濟轉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風險與挑戰,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同時更要堅定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信心,保持戰略定力,以改革促發展,以國內大循環拓展內生性增長動能,以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拓展國際發展空間,牢牢把握戰略機遇期和窗口期,釋放更大的經濟發展潛能,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深厚的物質基礎。總的思路是科技創新實現突破,發展綠色產業,以及擴大內需和提升消費的貢獻度。

  總體而言,經濟轉型的“陣痛期”將不會太久,新的增長點的發展壯大將會持續,從而帶動潛在經濟增速回歸,將有望實現經濟新一輪再增長。

  一、關於經濟兩個重點問題

  眾所周知,研究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不能脫離歷史的土壤,也不能無視現實條件、資源稟賦以及制度環境。從過去七十多年的經濟發展進程來看,前三十年主要實行自主的計劃經濟模式,早期學習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後期經過改造和自主探索,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計劃經濟體制。總體看,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模式某種程度上適應瞭當時特殊的國際內外發展環境,總體上符合戰後國傢的經濟發展規律,但能否簡單類比市場經濟或全球化時代的經濟發展路徑仍存在一定爭議,需要具體結合歷史環境和實際效果多方位評價。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逐步過渡到市場經濟,最終在1992年正式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界普遍認為,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很強的韌勁,釋放瞭經濟增長潛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顯示,1980-2021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高達9.2%,同期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印度的增速分別為2.6%、1.7%、1.6%、2.0%、6.0%,超過大多數大型經濟體。2022年中國的GDP按美元計約18萬億美元,與美國的差距縮減至7.5萬億美元。未來中國經濟體量規模將繼續增長,假設到2035年GDP按照4.5%的年均增速,以美元現價計,預計屆時中國的GDP規模有望接近32萬億美元。

  從兩個維度來看:其一,從經濟總量規模看,中國已經成為超大型經濟體,但人均GDP和人均GNI距離發達經濟體仍有較大差距,意味著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未來中國加快全國大市場建設,國內大循環將釋放更大的增長潛力。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至65%以上,隨著中國人均GDP躍升,消費內需將轉化為增長優勢。

  其二,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競爭力較強,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地位仍有提升空間,未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將推動價值鏈地位上升,國際循環將產生新的增長點。2022年中國經濟面對內外復雜因素挑戰下,GDP增速仍達到3%,而同期美國、德國的經濟增速分別為2.1%、1.9%,表明中國經濟韌勁較強。

  IMF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5.2%,而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增長分別為1.4%、0.7%和1.8%。需要註意的是,按照世界銀行(World Bank,縮寫WB)統計的購買力平價(不變價)GDP規模來看,2017年中國的GDP規模超過美國,2021年GDP總量規模分別占美國、歐元區、日本的比重約為117.7%、156.5%、485.0%。據此看,中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和基礎均比較深厚,具備增長韌勁和發展空間。研究顯示,在全球經濟增速普遍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仍可能保持中速增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著眼於“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作為超大型經濟體,中國的國情較為特殊,經濟產業機構和發展模式比較獨特,沒有可供完全借鑒的經驗。未來穩定中國經濟增長既需要努力確保短期政策的精準有效,防止經濟增速過快放緩,也要圍繞結構性改革提出中長期的戰略,其中就包括定成設計和具體規劃,未來要進一步落實到各地方和各部門,並最終能夠產生好的政策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因時因勢而作出正確選擇。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轉變已經逐步進入到新的階段,科技創新引領經濟增長的動能顯著增強,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值穩定在30%左右,新型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前沿科技投資等發揮的作用顯現。以擴大有效投資、挖掘消費潛能形成“投資─消費”的良性互動,既要在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上有所突破,也要在戶籍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領域加以推進,由此才能更好地發揮超大市場和超強生產能力的比較優勢,穩定經濟增速的同時邁向高質量發展。

  二、全面分析經濟發展內外環境

  (一)經濟總量規模較大,未來增長難度可能更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高質量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長支撐,但不是過去的粗放型、高污染和高能耗的增長,而是著重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新的增長。

  IMF統計顯示,中國的GDP規模從1980年的約3030億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17.7萬億美元,2021年美國、日本、德國的GDP規模分別為23萬億美元、4.9萬億美元、4.3萬億美元,中國占美國GDP的比重達到77.1%,分別占日本、德國GDP的3.6倍和4.2倍。一般而言,超大型經濟體經濟增長的范式和過去大中型或中小型經濟體將有本質區別。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規模僅次於美國,占美國GDP總量的比重持續上升,從匯率折算和購買力來看,中美經濟總量差距在不斷縮小。未來推動經濟總量規模如此大的經濟體實現穩定持續的增長難度很大,全球范圍內並無類似的案例。即便是美國、日本和德國,過去二十年的GDP年均增長率僅在1.0%-3.0%左右。

  比較而言,2010-2022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則達到8.4%,近5年來面對復雜形勢和外部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仍超過5%。中國未來15年的經濟增速維持在4%-5%的水平仍有潛力空間。(待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