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銀行業是金融體系的基石,中國金融治理的關鍵在於銀行業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國際金融競爭加劇,防范金融風險日益緊迫。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提“金融強國”,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風險”,從而“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這將是新發展階段金融工作的主線。在新發展階段,金融安全、金融治理與金融高質量發展成為題中之義。
銀行業是金融體系的基石,中國金融治理的關鍵在於金融資產規模占比90%左右的銀行業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同時須重視關註非傳統金融風險,研究推動微觀審慎監管逐一細化落地,落實全部金融活動監管。過去10年,中國金融業總資產保持穩步增長,金融體系逐漸完善,金融監管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過去5年,中國金融業以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為導向,全面金融改革的路徑更加清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明顯增強,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制度性舉措更加完備。
過去5年,中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主要有三方面體現:其一,著力解決資金空轉、影子銀行等問題,保持貨幣供應、信貸投放與實體經濟的均衡,及時處置化解局部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統計顯示,2017至2022年廣義貨幣年均增速在9.1%左右,同期GDP年均增速為6.2%,總體上貨幣供應增速與經濟增速保持合理水平;其二,健全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構建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加強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內外監督,厘清央地金融監管權責並統籌監管職能;其三,重視內外發展協調與均衡,金融改革與金融開放並舉,持續改善金融營商環境,為金融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創造有利條件。
未來中國金融既要具備服務支持國傢重大戰略的金融能力,更要在國際金融體系和國際金融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西方濫用金融制裁 加劇逆全球化
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三維度考察:
其一,金融發展的國內外環境。本次會議強調“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可見金融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新發展階段,國際和國內環境急劇變化。國際層面,全球經濟、貿易、科技和金融的發展生態遭遇逆流,“逆全球化”思潮下歐美發達經濟體“脫鉤斷鏈”政策頻出,濫用金融制裁,金融風險大升,將給中國金融機構國際佈局和金融開放帶來挑戰。國內層面,中國經濟轉型面臨“陣痛期”,產業升級難度加大,經濟增長模式加快轉變,傳統的房地產市場和地方隱性債務等風險有上升趨勢,金融業資產質量以及處置化解潛在風險的挑戰更大。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和金融生態變遷,金融業的發展將不再僅僅追求規模和效益增長等短期指標,而是需要著眼長遠,謹慎開展金融創新活動,前瞻性構建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監管制度。
其二,金融監管與金融改革導向。下一步如何深化金融改革和發展,需要把握兩個導向:一是堅持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以服務國傢戰略、維護國傢利益為目標導向,以服務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本次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與當前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和民生發展的現實需求高度契合。二是金融發展的人民性,金融發展的重要目標在於助力實現共同富裕,要求踐行金融為民的理念。目前,金融機構正加快推動銀行理財、資產管理以及保險、消費金融的普惠化,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助於讓更多金融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普羅大眾。
其三,金融高水平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近年來,中國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加快,具體展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是鼓勵支持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廣泛開展國際業務,全力服務中資企業和國際同業。另一方面開放國內金融市場,支持國際金融機構在華開設分支機構並有序開展業務。隨著中國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進程加快,政策舉措更實在,下一階段金融高水平開放將邁上新臺階,有助於提升金融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完善監管 解決系統性隱患
中國金融工作須關註的四個層面:
第一,重視國傢金融安全與金融治理建設。國際金融競爭加劇,復雜環境下更加考驗國傢金融治理能力。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傢出現嚴重的貨幣和債務危機,卻並未能夠制定出有效的危機處置方案。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暴露出金融治理的短板。目前,中國不但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而且海外經濟利益增多,國傢金融安全不可忽視。截至2023年9月末,中國官方儲備資產規模為3.11萬億美元。中國持續加強外匯儲備管理,通過持有不同組合的國債、增加黃金儲備等方式,合理分配外匯儲備資產,以便能夠分散風險,確保國傢金融資產的安全和穩定。
第二,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檢驗。M2(廣義貨幣)/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金融化的初級指標,具有一定參考性。2013至2020年中國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年均值維持在10.5%,同期GDP年均增速保持在7%左右。總體評估,2008至2021年間中國的貨幣供應保持平穩增長。過去5年,中國強調“精準滴灌”,在總量規模、增長水平和結構上不斷優化,通過直達貨幣政策工具、專項再貸款以及利率市場化改革等舉措,促進金融資源高效配置。近年來,中國金融管理部門引導金融機構精準服務實體經濟,聚焦普惠小微、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以及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投放支持。總體而言,金融機構已經從經營戰略、政策導向、激勵約束機制等層面搭建服務實體經濟的完整體系,專業水平大幅提升。下一階段既要關註重點領域信貸投放規模和增速,更要重視這些領域的資產質量、可持續性以及潛在風險。
第三,加強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與治理。過去一段時期,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網絡支付機構以及其他各類金融機構興起,非銀行金融資產增長較快。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金融創新,但因缺乏統一完善的金融監管,非銀行金融機構存在監管套利和逃避監管等現象,潛藏系統性風險隱患。同時,由於金融深化和數字化、金融科技等新模式廣泛興起,非傳統金融風險問題增多。經過數年治理,互聯網金融治理取得積極成效,金融控股公司、網絡支付平臺等持牌規范經營步入正軌,推動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回歸主責主業,加快構建金融業綜合經營的良好生態。未來還要重點加強對地方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非持牌金融機構的監管,研究推進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的法律制度,加強非傳統金融業務展業規范指引,增強監管效力和執行力。
第四,穩步推進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10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有序推進,聚焦人民幣國際化的機制建設,包括雙邊本幣互換、建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等。具體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人民幣跨境結算量持續增加,累計有超過25個國傢開展人民幣直接結算。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顯示,2023年9月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占比為5.8%,排名上升至第二;二是外匯市場交易規模穩步提高,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2010至2019年間人民幣的成交額增幅近12倍;三是人民幣的儲備貨幣份額加快提升。2022年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的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下一階段人民幣國際化仍需穩步有序,汲取歐元、日圓的經驗教訓,維護幣值穩定和人民幣國際信譽,建立健全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規范,明確目標定位,從人民幣國際結算、儲備貨幣、交易、計價等多個路徑加以穩步推進,依托重點區域自貿區、自貿港以及離岸金融中心等開展試點推進,構建既開放又規范有序的人民幣國際化環境。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