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代理是市場的證人,與其他論者一樣是將市場的實況給外界去參考,希望在不同數據比較之下令市民得到真相。新青年論壇日前公佈《香港各世代大學學歷勞工住屋承擔能力研究報告》,有感到有關報告出現多個盲點,故此撰寫文章回應。
文中吸引公眾的信息是“其呎價相當於初入職大學畢業生收入的逾74%”,究竟是以什麼樓價去做假設?似乎是以滯後的2022年新界細單位的平均呎價,約13000元,與現在普遍8000元至10000元呎價買到屯門區二手2房私樓的現實相差甚遠。
此外,他們計算大學生的起薪數字1.7424萬元,大學生一畢業就有能力買樓這是否實際?連儲蓄兩三年也不用?這恐怕是以不適當的模式去統計。
什麼是現實?筆者傾向采用特區政府統計處25至34歲組別全職雇員年輕人的入息中位數字2.1萬元,而本月初屯門2房私樓成交呎價約8500元,以此數據去計算呎價占收入比例隻是40%,用兩口子計更隻20%。
不可忽視的是,大學生在市場的角色已經和過去不同。根據人口普查數據,香港最高就讀程度為學位課程的人口由1991年的25.6萬人激增至2021年的147.7萬人,是當年的約6倍。有關統計隻能適合反映到初出道大學生處境,但不足以反映年輕人處境。尤其是年輕人的置業處境實質得到改善,我們不可以用弱化瞭的大學生收入去作出“連大學生都上不到車”的結論。
二人月入共4.2萬 可買屯門2房
以年輕人均入息中位數字計算,兩口子相加收入有4.2萬元,以30年期和利率4.125厘,夫妻二人其實是買到約450萬元的單位,而且是過到壓力測試,這些價錢足以在屯門區買到2房,甚至3房的單位。
現在這個時代職業和學歷也無分貴賤,需要付出努力才是安居樂業的主要因素。另外,樓價升幾多意義不大,因為中間牽涉好多因素,是期間的量化貨幣、城市的升格、社區的供求。特別是通脹,如果通脹和量化貨幣的幅度大升的話,樓價不升代表我們的財富被蒸發,樓價在通脹之下升得不夠反而是市民的損失。
買樓是人生大事,也是終身負擔,學習承擔和奮發去籌備首期的意識比買得起樓更加重要。筆者是經營上車市場的,任何時候都有大量年輕人靠自己置業的例子,應向他們學習。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