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史美倫稱,國企上市令香港升級為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 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自1993年第一隻H股誕生,港股市場砥礪前行,雖然期間經過瞭97年亞洲金融風暴、08年金融海嘯等危機,但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元素在國際上備受青睞,加上港交所(00388)不斷配合改革,H股迎來發展高峰期。時至今日,中資企業市值在港股占比已超過七成,港交所主席史美倫表示,國企股在港的30年發展是兩地合作的最佳例子,也就是“國傢所需,香港所長”的成功例子。\大公報記者 許臨

  截至上月底,H股的市值達27.8萬億元,於港股的占比,從1993年的5%大幅提升到77%。

  史美倫回想,當年香港的金融市場規模尚小,H股上市之前,上市公司的類型也比較單一,恒生指數成份股也是地產公司居多。

  直至1993年,青島啤酒(00168)正式以H股形式上市,當時沒有人會想到竟然開啟瞭國企來港上市的大時代,更沒有人想到國企上市會推動香港從一個區域性金融市場,升級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

  此外,當時適逢國企需要進行改革,不少國企都希望吸引海外資金,以及提高在國際的知名度。由於香港市場具有公信力,國企在港上市可達到“雙贏”局面。

  史美倫回憶第一隻H股的誕生可謂困難重重。原因是當年很多國企都是國傢擁有,並不是采取股份制,所以在香港上市前要進行股份化。但當年內地仍未有公司法及證券法,港交所為此與內地相關部門討論瞭很長時間。究竟以怎樣的形式才能達到基本保護投資者的要求?同時又要符合香港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助港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

  最後才想出一個解決辦法,就是設立一些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必備條款,國企要來香港上市,就必須符合這些條款,借此解決內地未有公司法及證券法的問題。不過,對於不少國企來說、這也是不容易的,因為國企大都從事眾多業務,它們要先把主業務剝離,然後進行股份化,同時又要符合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必備條款,才能來港上市。

  當時,不少國企都以來港上市為榮,加上可以吸引更多海外資金,這些都成為瞭推動國企改革的動力;而且公司的改革必須維持以符合上市要求,否則會影響其上市地位,結果國企改革進行得非常成功,香港因而由一個地區性金融中心變成國際級的金融中心,國企股的出現亦使得市場資源更為豐富。

  引進外資 促進國企改革

  史美倫認為,過去30年間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一些從事生產及重工業的大型國企來港上市,第二階段則是國有銀行來港上市。第一階段令一些大型國企股份化,而第二階段也正正是內地銀行業改革的時期,當時國傢也明確表示國有銀行改革,隻許成功,不許失敗;而國有銀行來港上市,除瞭股份化,還要處理不良資產等問題,直至達到上市標準,香港當時便發揮瞭本身優勢,為國有銀行改革提供貢獻。

  第三個階段則是互聯互通,為配合市場發展,內地和香港在2014年攜手建立股市互聯互通機制,而且港交所也因應市場及經濟的變化,不斷優化上市條例,讓更多不同類型的企業,包括新經濟、生物科技等企業更容易來港上市。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