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制造業投資,可借著內需復蘇,而提振國內市場導向。

  目前大傢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樂觀態度主要基於三個原因:一是疫情管控政策的放開;二是2022年的基數較低;三是宏觀政策放松的預期。但僅憑疫情管控放開和低基數,並不足以保證2023年經濟增速達到5%甚至5.5%以上。筆者將從“三駕馬車”、“疤痕效應”、人口結構三重視角進行分析。

  “三駕馬車”視角

  首先,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今年全球經濟增速並不樂觀,世界銀行在今年1月將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1.7%,預計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的經濟增速都會較低,歐元區和英國經濟陷入負增長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在疫情三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非常依賴的出口增速,在2023年大幅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消費增速恢復面臨一定困難。盡管從春節期間的電影、旅遊、交通數據上可以看出消費的確出現瞭一定程度的反彈。但中國最重要的消費主體依然是中低收入傢庭,而中低收入傢庭的收入和資產負債表都遭遇到疫情的嚴重沖擊,存在所謂的遲滯效應(The Hysteresis Effect)或疤痕效應(The Scar Effect)。在中低收入傢庭的收入水平得到恢復,以及預期和信心得到提振之前,消費增速要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還存在較大困難。同時,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也對消費增速構成瞭顯著沖擊。與房地產相關的傢具、傢電、裝修的消費,與疫情前相比大幅下降。如果沒有後續政策支持,就期望2023年消費出現非常強勁的反彈,這種看法有些過於樂觀瞭。

  再次,對投資增速的反彈也不容過度樂觀。其一,制造業投資的趨勢是喜憂參半的,內需復蘇的確會提振國內市場導向的制造業投資,但是出口增速下降可能會影響出口導向行業的制造業投資。其二,關於房地產投資,由於購房者、開發商的預期都發生瞭趨勢性轉變,今年房地產投資增速不太樂觀。2022年11月出臺的房地產融資“三支箭”更多隻能幫助到頭部優質開發商,而頭部優質開發商拿到新增融資之後,更多地將其用於償還以前債務,開新盤的動力和意願並不強烈。其三是基建投資,在2022年下半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出臺取得瞭非常不錯的效果,但目前還不確定今年該項政策能否延續,而對地方政府隱債的監管也明顯遏制瞭後者投資新一輪基建的積極性。其四是民營企業投資。盡管近期已經釋放瞭很多利好信號,但關於資本的“紅綠燈”政策還沒有明確出臺,民營企業傢們心中的石頭還未完全落地。

  “疤痕效應”視角

  除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之外,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展開分析。中國在2020年至2022年經歷瞭三年疫情,造成的“疤痕效應”短期內很難消除,該效應至少會有以下三方面影響:

  (1)影響傢庭和企業的風險承擔意願,在當前傢庭和企業都不願意去加杠桿;

  (2)影響傢庭人力資本積累,這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更偏中長期;

  (3)沖擊企業資產負債表,可能會影響下一步的企業運營和投資決策。

  人口結構視角

  2010年是中國工作年齡人口達到頂峰的一年,而2022年是中國人口總量達到頂峰的一年。根據國際經驗,在工作人口達峰之後到總人口達峰之前,人口結構變動對宏觀經濟的沖擊更多是供給側的,即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的沖擊。但是在總人口達峰之後,人口結構變動對宏觀經濟的沖擊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需求側。在過去,中國應對負面沖擊的宏觀政策放松更多集中在保市場主體上。而在未來,相應的宏觀政策放松至少把部分資源從保市場主體上轉移到保低收入傢庭上,因為低收入傢庭會直接面臨需求側沖擊。

  財政政策加力提效

  綜合“三駕馬車”發展趨勢、疫情“疤痕效應”及人口結構變動,如果沒有新的宏觀政策放松,雖則對2023年的經濟增速還不能太過樂觀,但是考慮到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貨幣政策要更加精準有力。這也意味著,財政政策可能是宏觀政策放松的主體,貨幣政策則是一方面加強結構性,另一方面配合寬松財政政策的實施。筆者認為,今年的宏觀政策應該繼續放松,特別是財政政策。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