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除瞭外貿出口增長加快之外,進口規模也持續擴大。

  全球化新階段,中國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具有深遠意義。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順應經濟轉型和增強內生性增長動能的關鍵舉措,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則是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最優路徑。

  縱觀全球主要經濟體,消費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均在70%至80%左右,遠高於中國。可見,擴內需和促消費戰略對提升中國經濟內生性增長十分關鍵,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將加快形成支撐,預計新一輪改革將發揮引領作用。

  同時,為破解國際循環出現的堵點和難點,中國提出高水平制度型開發戰略,以此釋放積極信心,加快推進再全球化,不僅以外貿出口和對外投資維系全球化發展,而且通過擴大雙向開放和加大對外直接投資,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機會。作為占全球GDP達18%、外貿出口占全球15%的大型經濟體,中國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路徑選擇,將為未來經濟增長提供持續動能,而且將通過全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為發展中國傢轉型提供成功樣本,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國內國際雙循環面臨新的發展形勢:一方面,暢通國內大循環亟待國內啟動新一輪改革。10年來,中國經濟加快轉型,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向高質量發展,而且為解決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實施重大區域戰略和城鄉融合戰略等,激活全要素生產效率。同時應看到,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經濟產業轉型處於陣痛期,傳統的房地產發展模式、地方土地財政模式等亟待變革。總體來看,過去以基建為核心的投資拉動作用在下降,新舊動能轉換仍存在難點,迫切需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周期,將投資重心轉移到現代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科技創新等高質量發展領域。過去5年國傢圍繞區域、城鄉、產業和金融等作出頂層設計,未來亟待通過啟動新一輪改革,將頂層設計規劃傳導到地方和市場。作為超大型經濟體,經濟改革既要按循序漸進、地方先行先試等模式積累經驗,也能夠將試點經驗盡快推廣,形成系統性改革方案,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精準有力的宏觀指導,增強要素資源配置效率。

  擴大對外開放 吸引外資

  另一方面,促進國際循環有賴於擴大新一輪開放。中國經濟起飛的關鍵在於融入全球化,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作為後發國傢,中國在發展制造業和現代產業上缺乏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正是依托後發優勢和比較優勢,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亞洲制造中心和全球貿易中心。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數據,2000至2021年間,中國貨物出口全球占比從3.9%上升至15.1%。

  近年中國的經貿發展形勢出現新挑戰,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湧現,貿易爭端增多,對國際循環產生不利影響。但是,中國仍具有很強吸引力,經濟增長韌勁強,吸引外資規模連年保持較快增長。面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許多外資仍依賴中國市場。長遠來看,促進國際循環還有賴於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推出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政策,以更大力度吸引外資,並結合共建“一帶一路”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優化對外投資結構。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趨勢:其一,更大力度吸引外資和擴大對外直接投資雙向並進。中國經濟總量達到新的高度後,不僅具備雙向開放的有利條件,而且推進引外資和擴大對外投資相結合,展現更加開放的姿態,暢通國際循環。據統計顯示,202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788.2億美元,連續十年位列全球前三。目前,中國吸引外資的來源和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地不斷擴大,除瞭發達國傢外,還加大對新興國傢的投資,一方面是抓住新興國傢發展機遇,增強投資多元化,為當地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技術等支持,實現互利共贏,擴大中國對外投資影響力;二是以投資促進貿易發展,充分利用其他新興國傢比較優勢,建立海外產業鏈體系,助力更多中國企業“出海”,提升國際份額。

  其二,進出口貿易結構優化調整與全球價值鏈新佈局。中國外貿出口增長加快,而且進口規模也擴大,並加快向貿易價值鏈中高端前移。統計顯示,2022年中國的貨物出口和進口規模分別達到3.59萬億美元、2.7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貨物全球占比達到12%,中國既是世界貿易大國,也是世界市場。預計未來中國的進口規模將繼續增長,成為更多國傢和地區的貿易夥伴。

  從出口結構上來看,中國在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出口方面表現突出,2022年機電出口的占貨物總出口額達57.1%。除此以外,中間品出口規模和占比提升到瞭新的高度,預計未來中國在制造業中高端商品出口將加快增長。

  內需發展提速 促進增長

  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政策新機遇:一是全國統一大市場與擴內需戰略助力國內大循環。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消費內需市場的發展將提速。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一方面需要解決物流、交通運輸等硬件設施;另方面需要解決人才、信息和資金等軟環境建設。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於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則著眼於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目前,圍繞要素市場、社會保障制度、教育醫療等基礎性改革工作已陸續啟動試點,隨著新一輪改革方案落地,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與擴內需戰略緊密融合,將為擴內需、促消費和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為促進國際循環創造空間。面對全球“逆流”,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進程。中國陸續發佈2022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和《中國外商投資指引》,推出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政策舉措,為外商投資中國創造良好的國際營商環境。中國在擴大金融開放層面取得瞭較大進展,陸續推出包括取消外資持股金融機構比例限制等多項金融開放政策。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將為中國拓展國際發展空間提供契機,在吸引國際機構擴大中國市場佈局的同時,也有利於推動中國企業走向國際提供便利化,進一步促進雙向開放和國內國際雙循環。

  未來發展前景:全球化步入新的歷史周期,伴隨而來的是發達國傢推動的“去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傢主力的“再全球化”的角力。在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發生轉變的重要窗口期,中國加快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具有深遠意義。一方面是基於中國經濟結構變化,包括消費內需的貢獻度提升、人口老齡化以及要素市場改革等;另一方面是基於國際形勢判斷,強調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來引領新一輪全球化發展,中國將不僅僅是世界工廠和亞洲貿易價值鏈中心,而是轉型為世界市場以及貿易強國。雖然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卻並未完全改變國際分工體系和貿易格局。過去幾年的經驗表明,“脫鈎論”並非主流,世界對中國的依存度不降反升,中國仍是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

  中國憑借迅速擴大的消費內需市場和韌勁較強的制造產業鏈體系,將在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循環兩個發力點形成合力。一方面以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增進民生福祉,增強經濟增長的韌勁基礎,另方面以雙向開放之勢,抓住全球產業鏈重構和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新機遇,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球化時代,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互動更加緊密,雖然“脫鈎”論調不絕於耳,但全球產業鏈體系不穩定,一旦“脫鈎”,歐美日發達國傢將難以承受巨大的成本代價。全球變局下,將更加凸顯中國的獨特發展優勢,並有望開啟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未來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將持續上升,而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也將日益緊密。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