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銀行股票回報顯著下降是預測危機的實時指標。

  近期的中小銀行風險事件的觸發點,從美聯儲迅猛加息,發展到股債雙殺、加密貨幣暴跌及FTX騙局曝光,牽連到與加密貨幣相關的風投、私募基金甚至財富管理公司,再演進到與這類業務有極高集中度的銀行倒閉。而銀行倒閉會反過來沖擊實體經濟,壓縮信貸供應。現在雖然一些投資者認為風暴已經漸漸散去,市場即將恢復平靜,但歷史經驗卻預示著一切可能才剛剛開始。各國監管機構切不可以掉以輕心,必須爭分奪秒化解市場擔憂。

  仔細閱讀3月16日更新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季報,各項數據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對於2016-2021年,美國銀行業在2022年的整體財務表現非常穩健。除個別數據如資產增速以外,大部分數據都表現正常。譬如,2016-2017年經濟復蘇強勁時共有8傢銀行(本文不區分商業銀行與儲蓄機構)倒閉,2021-2022年並無銀行倒閉。又如,接近資不抵債的銀行數量逐年下降,2022年僅有39傢,但由於名單保密,並不清楚矽谷銀行(以下簡稱SVB)與簽名銀行是否曾被列入。

  再細看銀行業2022年季度和全年表現,聯儲加息使得銀行收入增加瞭1055億美元,隻不過被更高的準備金開支和非利息開支抵銷瞭,因此全年淨收入相對於2021年下降瞭5.8%,但好於此前各年,而且整體呈現按季上升的趨勢。

  2022年美國銀行業整體的“淨利息收益率”(銀行利息收入減去成本後除以生息資產規模)按季增加,而且創下瞭FDIC有統計歷史以來的年度最大增幅。更加讓人意外的是,中小銀行的這一指標表現明顯好於系統重要性銀行(資產超過2500億美元)。

  此前分析普遍認為,中小銀行受到國債利率倒掛影響大於大銀行,實際上相對於後者,前者貸款占比更高,國債占比更低,因此淨利息收益率表現更好。數據顯示,中小銀行約占商業和工業貸款的一半,住宅抵押貸款的60%,商業房地產貸款的80%,消費信貸的45%。

  從不良率和不良撥備覆蓋倍數來看,除瞭資產少於1億美元的銀行以外,其他中小銀行的數據均好於系統重要性銀行,而且數據逐年改善。

  銀行股票大跌成為預警指標

  事後來看,在FDIC季報中主要有兩個指標顯示銀行業面臨此前少見的挑戰:

  一是銀行存款在2022年後三個季度均下降,但降幅按季減少。這在宏觀層面來自美聯儲的縮表;微觀層面則是儲戶在高通脹環境下增加消費開支,或者轉移資金到收益率或流動性更高的貨幣基金等投資項目。

  二是銀行的證券投資未實現虧損在2022年四季度達到瞭6204億美元,這幾乎相當於銀行業總股本的30%。當然,這些損失並非均勻分佈。整個銀行系統可能能夠承受損失,但不一定每個銀行都能承受。但在FDIC的季報裡,四季度虧損因為低於三季度而被一筆帶過。

  不過,即使這兩個指標,過去在預測銀行倒閉上也沒有明顯的領先或者同步意義。2008-2013年銀行倒閉潮(最低24傢,最多157傢)時,銀行存款變化和未實現的虧損的前瞻性都不明顯。2016-2020年共有21傢銀行倒閉,也與兩個指標沒有相關性。顯然,這些指標過於宏觀瞭,對於微觀個體遭遇的厄運並無警示作用。

  綜合來說,FDIC季度報告關註的絕大多數主要指標未能閃現紅燈。即使3月16日更新的季報也並未體現出任何與銀行倒閉事件的相關性。

  那麼,銀行股大跌會成為一個很好的預警指標嗎?由熊偉等三位經濟學者搜集瞭1870到2016年,全球46個國傢和地區(排除掉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一些國傢的特殊年份)100多次銀行倒閉,發現銀行股本(股東所有者權益)大幅下降是預測銀行危機的領先指標。銀行股本的大幅下跌通常出現在恐慌和信貸息差飆升之前。大量的銀行損失在銀行危機的早期就已經出現,而不是隨後的恐慌才造成瞭這些損失。研究發現,當一國代表性的銀行股票指數下跌30%,平均來說7.5個月後會出現銀行恐慌事件。

  以全球金融危機為例,銀行股票指數在2007年1月見頂,2008年2月就已經累計下跌瞭30%,危機爆發在9月。非金融股票指數在2007年10月見頂,到2008年9月才下跌瞭30%。而公司信貸利差(例如AAA級債券與國債利差,BAA級與AAA級債券利差)和銀行間借貸利差(LIBOR與隔夜指數掉期OIS利差)雖然在2007年8月有所擴大,但直到2008年9月才比此前低點高出1個百分點。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雷曼暴雷期間,其股價在宣佈破產一周前已經相比標普500指數多回撤瞭67%,但其債券相比同行此時才超跌瞭3%。而SVB和簽名銀行在破產前一周的股價分別從最高點回撤瞭62%和69%。

  股票和債券的一個本質區別就在於對信息的敏感度,由於債券(存款本質上是對銀行的債權)享有優先償還權,其持有人對影響公司(銀行)基本面的信息並不在意,股票的償還權排在最後,其持有人自然最為在意。這也是股票市場波動率遠高於債券市場的原因。

  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銀行股票回報的顯著下降是預測危機的實時指標。研究者建議,相較於讓政策制定者僅僅支持流動性,以防止隨後的恐慌爆發和對宏觀經濟的負面沖擊最小化,在銀行危機的早期階段及時調整銀行資本結構很重要。對於SVB和簽名銀行來說,這一建議格外具有意義。2022年底的財報顯示,他們在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兩個主要指標上都滿足監管要求,部分指標還好於銀行業的平均表現。

  無保險存款占比越高越危險

  美國監管當局宣佈SVB和簽名銀行救助方案的第二天,薑薛偉等四位財經專傢發表瞭他們對美國銀行業整體財務狀況的研究。通過將4844傢銀行匯報的資產負債表信息進行MTM計價(按同期房地產抵押貸款債券、商業抵押貸款證券及國債ETF的價格變動)估算後發現,2022年第一季度到2023年第一季度的貨幣政策收緊導致瞭美國銀行業在同期的資產市值相對於賬面價值減少瞭2萬億美元,大約相當於總資產的10%。

  從銀行的資本結構來看,負債端的構成通常是10%的股本,63%的有保險存款和23%的無保險存款和債務。從股本占資產的比重來看,從尾部的8%到頭部的14%,銀行之間的差別不大。但SVB的無保險存款占賬面資產的比重高達78%,占按MTM計價資產的92%,一旦風吹草動就有被擠兌的風險。

  作為對比,簽名銀行、花旗、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 Bank)、摩根大通、高盛這一比重分別為90%、77%、68%、53%和48%。事後來看,簽名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遭遇擠兌並不出奇。

  假如存款無保險的儲戶有一半去銀行提款,銀行按市價出售資產滿足這些儲戶之後,剩餘資產無法覆蓋有保險的儲戶的銀行將達到186傢。假如無保險的儲戶都去銀行提款,資不抵債的銀行將達到1619傢。如果考慮到資產集中出售,價格需要折價處理,遇到困難的銀行數量將明顯提升。

  顯然,FDIC之前的監控體系,對於無保險存款占市值計價資產比重這一指標的重視程度不足。由於健康的銀行也可能被擠兌擊垮,SVB遭遇擠兌後,美國監管機構不得不在救助方案中將未保險存款也完全納入保險。即使如此,也依然造成瞭儲戶的恐慌心理。這自然引發瞭美國財政部在是否提高存款保險的金額的抉擇上踟躕不前。

  接下來有三大重要觀察點:

  第一是通脹能否在壓力下快速回落,目前美聯儲關於繼續加息抑制通脹的表態,有可能使銀行儲戶及投資者進一步緊張,加劇存款搬傢現象。

  第二是FDIC是否將25萬美元存款保險上限提高(例如50萬美元),甚至臨時性地取消限制,覆蓋全部存款。FDIC季報顯示大部分銀行財務表現穩健,切斷恐慌情緒至關重要。

  第三就是私募基金投資者的舉動,一級市場的定價更新不像二級市場那麼頻繁,可能一些私募基金遭遇的損失還沒有反映到財報中。如果投資者擔憂即將公佈的一季度財報,對私募基金的擠兌將惡化市場流動性。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