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加速推進,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消費升級方興未艾,消費築基星火燎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規模巨大的內需市場,消費增長的體量和潛力值得深入研究。雖然市場關註點更多聚焦於消費升級,但筆者認為,伴隨著中國式內生增長模式的逐步確立,消費築基將成為更顯著的行業趨勢。消費築基這條不同於歐美發達經濟體卻契合中國資源稟賦的內需之路,既有充沛的活力又有堅固的韌性,並將呈現以下三個方面特征。

  一是國民收入潛力釋放奠定消費擴大的堅實基礎。根據庫茲涅茨的長期消費函數觀點,長期邊際消費傾向為常數,低於繁榮時期,高於蕭條時期。因此,長期來看消費的總量與收入的關系最為密切。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數據,到2025年中國名義GDP(以美元計價)將達到22萬億美元,同期美國GDP預計為28萬億美元。依據IMF名義經濟增長水平預測,筆者認為到2030年中國名義GDP有望超過30萬億美元。基於絕對收入假說(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隨著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費支出也將增加,因此未來十年居民收入潛力的釋放無疑是築基消費最重要的因素。

  根據我們的測算,2030年中國最終消費(含居民與政府)支出有望達到1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遠超2021年的62萬億元,中國消費規模增速將以快於經濟增速進行擴張,2021至2030年間年化增速約9.1%。從人均GDP來看,2021年中國人均名義GDP折算1.26萬美元,預計在2025年有望達到1.59萬美元,並在2030年或達到2萬美元。人均GDP的提升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上行,最終導致消費支出增加。以消費率(即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為衡量標準,縱觀全球,基本上呈現中高收入國傢消費率高於中低收入國傢的趨勢,也就意味隨著人均GDP的增加,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也會隨之上行並維持穩定。

  二是共同富裕激活基礎性消費的基數優勢。歷史數據顯示,2013至2022年中國居民消費傾向約為69.9%,同期美國居民消費傾向為88.5%,高出中國18.6個百分點。盡管中國消費傾向低於美國,但中國地廣人博,基數優勢可以有效放大消費邊際改善的總量規模。中國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中國人口總量為14.12億;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性情景下,到2035年中國人口總量將為14.01億。如此推算,若2023至2030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圍繞著疫情前(2014至2019年)的增長中樞水平增加,那麼2023至2030年間居民消費支出或可累計增加超過30萬億元。

  農村及下沉市場成焦點

  當前,中國消費傾向上行的空間仍十分充足,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共同富裕縮小兩極分化,助力消費增加。未來中國居民收入結構將呈現收入群體向上躍遷與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結構性變化,使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有效擴大,也隻有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瞭以後,才能夠更有效地擴大中國的消費。另一方面,農村消費規模擴大促進基礎性消費崛起。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指引下,農村消費規模擴大,大眾消費品以及下沉市場將成為增長點。

  三是新務實主義推動消費重心下沉。人們的消費行為是受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影響的。文化層面,決定瞭一個社會如何定義消費,以及需要購買哪些商品和服務,也影響著消費者對不同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量和願望,以及對此的看法。最近三年受到疫情沖擊導致的心態變化也對居民消費偏好產生瞭長久的影響。短期來看,人員出行自由度提升,消費場景的恢復,有助於各種商品及服務消費恢復,消費重新回到增長軌道。長期來看,學術論文發現在經歷過災難,如洪水、地震以及新冠等事件之後,居民之後的消費心態會發生變化,對於價格的敏感性與對於質量的追求同步提升,體現為無差異曲線的斜率上行與外移,我們稱之為新務實主義消費。

  筆者認為,在新務實主義消費下,衣食住行等基礎性消費在中國仍將作為主導的消費領域,重心下沉的市場與更新換代的需求將造就中國消費築基的投資熱點,體育鞋服和專業運動、健康飲食、綠色智能傢電、綠色住宅、新能源汽車等細分行業或將受益於新務實主義的消費習慣。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