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政府引導基金歷年設立情況

  在房地產下行、“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的背景下,尋找新的財政收入增長點、彌補財政資金缺口成為地方政府迫在眉睫的問題,“股權財政”受到眾多經濟學傢和財政人士的關註和討論,希望國有資本和國有資源能在國傢財政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有關股權財政,我們需要具備三點認知:

  一、“股權財政”是新提法,不是新實踐

  “股權財政”是指政府憑借產權所有人和出資人身份從國有資產使用中獲得收入,對應的是“土地財政”,市場對其討論越來越多,但尚未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嚴謹的提法,容易引發公眾對政府權利過度幹預市場的認知和預期,且在實踐中早已有之。

  一方面,部分觀點認為“股權財政”是提高國有資產的收益率。有專傢通過簡單的測算指出,通過提質增效、提高國資總資產收益率一個百分點,則可產生超3萬億元的收益,彌補土地財政減少帶來的收入缺口。但實際情況是,財政部資產管理司數據顯示,2021年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為4.3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據此計算的國有企業總資產收益率為1.5%,提高一個百分點意味著利潤總額增長三分之二,實現難度較大。從上市公司來看,由於國企大多涉足重資產行業、公用事業等,其盈利能力長期低於民營企業。提高國有企業利潤率一直在推進中,但這是一個中長期課題,短期內難以迅速見效。

  另一方面,部分觀點認為“股權財政”即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產業、國有資本實現保值增值,在實施資本市場有序退出後,投向下一個產業,實現良性循環。簡而言之,政府將原項目中的財政撥款補助變為投資和股權,即“撥改投”,實際地方政府已經這樣操作很多年瞭。進入21世紀後,政府希望解決創投企業股權融資市場失靈問題,又不希望以傳統直接財政補貼的形式耗費大量財政資金,政府引導基金模式應運而生。根據私募通數據,截至2023年一季度,中國共設立2126隻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12.9萬億元,已認繳規模約6.6萬億元。

  二、股權財政短期內無法取代土地財政

  首先,從收入體量來看,股權財政與土地財政相差巨大。2022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68萬億元,即使較上年減少超2萬億元,相當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1.4%;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689億元,與土地出讓收入體量相去甚遠。同時“土地財政”不僅是指政府性基金預算中的土地出讓收入,還包括房地產貢獻的相關稅收,如開發環節的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交易環節的增值稅、契稅、印花稅,以及居民轉讓環節的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同時還包括經營性房地產的房產稅等。2021年土地財政貢獻財稅收入占全國財稅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之和)近四成,達到37.9%,占地方政府的53.1%。

  其次,土地財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股權財政”無法達到的。土地財政與房地產業相伴相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22年房地產業增加值接近7.4萬元,占GDP的比重達到6.1%。同時,房地產業還間接帶動瞭建材、傢具、有色金屬、水泥等制造業,以及金融、商務服務等第三產業。而地方政府為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新成立的政府引導基金更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短期內規模有限。

  再次,股權投資尚沒有成熟的機制,而且容易引發隱性債務問題。當前地方政府主導的股權投資存在優質項目稀缺、專業管理人才缺乏、投資限制較多等問題,實際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率較低甚至為負。同時,為瞭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政府往往在募資階段承諾最低收益,容易產生地方隱性債務問題。

  三、“股權財政”的本質在於推動經濟轉型

  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形式主要包括稅費利債,其中稅收才是財政收入的主力軍。市場上關於“股權財政”的討論,是想表達從過去以地引資的模式轉向基金招商和重塑稅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股權財政。如前所述,中國目前“四本賬”中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中的土地出讓收入就是真正的股權財政。基金招商、政府股權投資的意圖是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產業,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同時,重塑稅基和產業結構,從過去的“以地引資”過渡到“政府引導基金重塑稅基”,實現稅收與經濟的同步性。

配稿題配稿題配稿題配稿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