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哈薩克斯坦面對全球化,需要穩健的經濟改革和擴大開放,為持續的增長尋找發展空間。圖為首都努爾蘇丹。
哈薩克斯坦(簡稱哈薩克)作為中亞地區大國,2022年GDP增長3.2%,經濟總量2258多億美元,人均GDP逾1萬美元。世界銀行預計2023及2024年哈薩克的經濟增速分別3.5%、4.0%。近年來,哈薩克學習中國等先進發展中國傢經濟改革成功經驗,積極推進國內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一方面繼續鞏固與獨聯體國傢經貿關系外,另方面探索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道路,圍繞國傢現代化提出全面改革方案。
哈薩克憑借獨特的地緣戰略地位和穩定的經濟增速,加上務實的經濟改革,有望成為具國際影響力的中亞大國。面對全球經貿體系重塑和政經格局演變,該國有兩大棘手問題,對內是高通脹和外債壓力增加的風險,對外是面臨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挑戰。哈薩克需要穩健的經濟改革和擴大開放,抓住全球化發展機遇,為持續的經濟增長尋找發展空間。
1990年哈薩克脫離前蘇聯後,經濟出現短期衰退,1995年後逐漸回歸增長,1999至2019年經濟平均增速達6.3%;1995至2020年人均本地居民總收入(GNI)從3730美元增至9928美元,增幅超過166%。
前任總統納紮爾巴耶夫保持長期執政,堅持獨立自主的政治、外交和經濟政策導向,早期分階段推行經濟體私有政策,隨著經濟好轉,逐漸收歸涉及到國計民生的企業,培育和壯大國有重要能源資源企業,支持經濟增長。現任總統托卡耶夫致力推進新經濟政策,延續穩健經濟改革路徑。總體來看,雖然哈薩克遭遇疫情和烏克蘭危機,但衰退幅度不大,2020年GDP下降2.6%後,2021及2022年分別增長4.1%、3.2%。但是,高通脹持續發酵,2022年1至12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從8.5%增至18.8%,創14年新高。因此,哈薩克迫切需要解決高通脹問題,持續改善民生,為持續增長奠定好的民意基礎。
礦產資源豐富 制造業薄弱
哈薩克經濟轉型具備三大優勢條件:其一,擁有非常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2020年哈薩克采礦業總產值約211億美元,占GDP約13%。2019年哈薩克石油、天然氣證實儲量分別占世界總儲量的1.7%、1.3%,煤、鈾、黃金、銅等礦產儲量分別占世界總儲量的4%、19%、3%、5.5%。憑借能源和礦產資源儲量優勢,哈薩克實現較大的貿易順差,獲得穩定的外匯收入。近年來,哈薩克完善礦業資源管理體系,改善外商投資環境,並推出多項優惠舉措,吸引外資參與開發,計劃到2025年固定資產投資占比提升至30%以上。隨著能源轉型加快,哈薩克計劃投資500億美元開發風電太陽能製氫項目,至2026年投產50多個可再生能源設施,預計吸引更多外資進入哈薩克能源市場。
其二,構建更為成熟的經濟改革模式。從納紮爾巴耶夫(1991至2019年)到托卡耶夫,哈薩克的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經濟改革比較穩健。1990年哈薩克脫離前蘇聯後,與其他東歐、中亞國傢一樣,因實施“休克療法”導致經濟衰退,1995年重新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保留約7%的國有工業企業,以股份制企業占多數,並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和外貿體制改革,整頓銀行系統,推動經濟信貸職能從指令性轉向專業化經營,允許更多經營主體參與外貿。總體來看,哈薩克的經濟改革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現任政府提出新經濟政策,強調繼續開展結構性改革和去壟斷化,並提高國民收入水平。
其三,實施務實的對外開放政策。哈薩克脫離前蘇聯後,宣佈以“平等的創始成員國”參加獨聯體,建立長期和平的周邊環境。哈薩克處理地緣政治關系相對謹慎且務實,通過積極搭建暢通的外部通道,既能吸引更多外資,又能發展出口。1994至2019年哈薩克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額從282億美元增至606億美元,增幅達115%,同期貿易額占GDP比重處於穩步下降態勢,外貿依存度保持在合理水平;1995至2021年哈薩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存量從29億美元增至1520億美元,年均增速較高。近年來,現政府推行多元化外交政策,既維持與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傢經貿關系,同時充分發掘歐洲市場,擴大與中國等新興大國的經貿往來,為開放型經濟打開新的局面。
不過,哈薩克經濟轉型面臨不少內外挑戰。一是制造業發展基礎薄弱,產業結構比較單一,需要加快建立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體系。哈薩克外貿出口主要依靠油氣資源、煤炭等,以及其他初級的工業產品,原油出口金額近240億美元,占總出口約40%以上,占比較高。由於長期依賴能源資源出口,因而制造業發展基礎較薄弱,2010至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平均維持在200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約在10%至13%。相較於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傢15%至20%的比值,哈薩克的制造業增加值顯然偏低。
面對科技創新和競爭加劇,傳統能源長期被替代的趨勢加快推進,意味哈薩克需要加快經濟增長動能轉換,重新審視工業、制造業的發展環境、產業佈局和投資模式,否則將很難跨越中等收入發展陷阱。現政府提出新經濟政策,反思經濟嚴重依賴原材料出口、創新水平不足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突出問題。事實上,2009至2019年哈薩克的GDP實際平均增速下滑至4%,增長逐漸乏力,呈現後發劣勢,未來需要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和產業政策。同時,哈薩克的外債規模仍偏高,2021年外債餘額逾1600億美元,債存量占GNI達95.9%。
東歐地緣緊張 影響改革進程
二是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地緣政治風險較大,如何平衡大國關系將決定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前景。哈薩克身處地緣政治的戰略中心地帶,歐洲、俄羅斯以及中亞國傢均比較依賴哈薩克的地緣政治安全環境。烏克蘭危機發生後,哈薩克成為各方爭奪地緣政治關系的焦點。1990年代初期哈薩克脫離前蘇聯後,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重新回歸中亞大國地位,展現出比較持續的增長潛力,其中很大原因在於維持與俄羅斯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特殊關系。由於歷史、民族以及地理等原因,哈薩克仍較大依賴俄羅斯的有力支持,哈俄關系仍具有地緣政治影響力,妥善處理多方關系將變得愈發重要。
烏克蘭危機發生後,歐盟和美國積極介入中亞事務,哈俄關系走向成為焦點。哈薩克與歐盟成立瞭專門的合作委員會,歐盟加大瞭對哈薩克的投資佈局,目前歐盟占哈薩克外貿總額約40%至50%,直接投資達101億美元。但是,面對烏克蘭危機局勢不明朗,以及歐盟對俄羅斯制裁升級,哈薩克如何平衡大國關系,將影響經濟改革進程。
哈薩克30年的經濟轉型取得較大成績,主要在於政權體系相對穩定,以及得天獨厚的能源資源,加上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聯結俄羅斯、中國以及中亞國傢的要道,同時釋放開放的信號,吸引大量外資,為國內經濟增長提供資金支持。數據顯示,中國是哈薩克五大外來投資國之一,2022年在哈投資超過230億美元。作為內陸型和資源型國傢,未來能否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中繼續獲得發展機會也具有不確定性,同時哈薩克的工業基礎並不強,缺乏核心制造產業支撐,內生性增長動能可能存在減弱,實現持續增長的難度可能更大。
參與“一帶一路” 深化經貿關系
近年來,哈薩克強調優先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加大對能源轉型投資。但是,由於哈薩克過於依賴傳統能源資源出口,在發展制造業和科技創新領域仍處於起步階段,科研投入、技術創新成果以及高精尖人才等基礎薄弱,未來要加大科研資金支持,培育一批有國際視野和專業能力的科研人才,積極發展未來經濟。此外,哈薩克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僅需要妥善應對地緣政治危機,加快拓展經貿朋友圈,擴大對外開放。托卡耶夫(2019年)上任後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不僅擴大與德國等歐盟國傢圍繞能源、稀土和鈾開展合作,而且深化與中國等新興大國的經貿關系,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最大中亞國傢,預計哈薩克將在未來地區和全球治理扮演重要角色,或將帶來額外經濟收益,同時也需要平衡好和域外大國的關系。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