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旅遊是其中一個難以被人工智能或自動化取代的行業。

  企業發佈報告、人工智能(AI)分身上線解讀數據,這是一個典型的人工智能在工作場景中的應用。有瞭AI的幫助,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和創作,今天這篇文章,我想來展開說說,人工智能和人類大腦的差異,以及如何影響當下的行業尤其是就業市場。

  在回答AI與就業的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瞭解人工智能和人腦之間的異同。兩者都有一個令人驚訝且至關重要的共同點,就是不可預測和難以解釋。與依靠固定規則和確定性行為運作的機器不同,人類的行為遵循廣泛的模式,但在個體層面上仍然保留一定程度的不可預測性。

  傳統意義上的計算機程序可以被預測,但大模型則不可預測,它們在回答相同問題時可能提供略有不同的答案。同樣,人工智能算法也難以解釋。深度神經網絡由數十億個參數組成,分佈在多個層級中。每一層以非線性方式處理數據,這使得追蹤單個輸入如何導致特定輸出變得極其困難。這些模型的復雜性使得理解其內部運作幾乎不可能。

  此外,人工智能系統與人腦之間還有關鍵差異,人腦的能效遠遠高於人工智能,人腦的工作功率約為20瓦特,類似於小型燈泡,而大語言模型則需要巨量算力和能量,可能在執行類似任務時消耗數千倍的能量。

  其次,人工智能沒有情感、倫理或意識,或者說它有嗎?這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情感源於大腦功能,因此從理論上講,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它們可以被模仿。然而,情感也是數十億年進化的結果,那麼如果人工智能要發展出真正的情感,需要多長時間呢?接著,還有人工智能是否能具備意識或倫理的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議題,後面將進一步探討。

  最後,盡管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些認知任務上超過人腦,但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人在靈巧性和敏捷性方面仍顯著遜色於人類。例如,盡管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執行入門級程序員的任務,但在處理如服務員等工作的能力上仍顯掙紮。

  人類解剖結構的復雜性,加上先進的感官反饋和卓越的運動控制,使人類的手具備無與倫比的精確和多樣化運動能力。我們目前缺乏能夠在功能上接近人手的材料,不像芯片與神經元之間的匹配。

  考慮到手、腳和其他身體部位經歷瞭數十億年的進化才能達到現在的最佳形態,這並不令人驚訝,而人腦和語言的進化隻用瞭幾百萬年。因此,提升機器人靈巧性和敏捷性是一個比語言處理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即使是最先進的AI機器人,在輕松多樣地撿起物體等簡單任務上,仍無法比擬人類,更不用說像清理房間這樣復雜的任務。盡管機器人發展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進,但這一進步將是漸進的,許多服務工作將在許多年內仍然隻能由人類完成。

  生成式AI創造更多就業

  人工智能在不同任務端的能力差異,對各類工作的影響也不盡相同。近期也有很多研究揭示人工智能對就業潛在影響的相關性,回應瞭大傢關於工作崗位流失的普遍擔憂。麥肯錫分析預計,到2030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會使美國經濟中29.5%的工作時間實現自動化,而當下這一比例為21.5%。更多的研究結論認為,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會體現在工作轉型上,而非全面替代,許多職位可能會得到能力增強,而非完全消失。

  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在不同領域裡差異明顯。某些工作,例如翻譯,可能幾乎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大多數職業可能會被部分自動化,特定的任務會被機器接管。然而,由於固有的風險和對人類判斷的需求,某些角色將仍然由人類擔任。

  大多數研究探討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時,主要側重在自動化方面,而忽略瞭關鍵點,要準確預測就業市場的趨勢,必須同時考慮供需因素。在人工智能時代,一些行業可能會面臨需求的增加,從而抵銷自動化的影響。例如,即使人工智能自動化瞭某個職位50%的任務,如果該行業擴展三倍,仍然可能會使得就業數量增加。此外,隨著社會富裕程度的提升,以及個人休閑時間的增加,消費者行為趨向於體驗精神層面的追求,而非物質商品的追求,這種大的行業趨勢可能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服裝汽車業最易自動化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目前比較迫切的問題是,人工智能將取代哪些職業,是否會出現大量的失業?哪些行業會受到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人工智能又將如何影響創新和教育?人工智能會如何影響收入分配嗎?

  解答這些問題前,我創建瞭一個2X2象限圖(見圖),橫坐標是行業的科技自動化程度,比較容易自動化的行業包括農業、傢電、服裝、汽車,還有數字娛樂行業。難以自動化的行業包括房地產行業,因為建築工和裝修工短期難以被機器人取代。旅遊因為涉及到人的運輸和服務,也比較難自動化。

  縱坐標是需求層次的維度,人的物質需求包括衣食住等行業,物質的需求到一定數量以後會相對飽和,而精神需求幾乎是無止境的。旅遊、娛樂還有教育屬於精神需求,創新滿足瞭人類探索的本能,所以也是精神需求。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有些行業會萎縮,如制造業;有些行業則會穩定,如房地產業和數字娛樂業;有些行業如旅遊業和教育業,會擴大並吸收更多的勞動力。

  因此,整個經濟的就業結構將發生變化,但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一些行業,如制造業將縮小,而另一些行業,如房地產和數字娛樂,將保持穩定。同時,旅遊和教育等行業可能會擴張並吸納更多勞動力。

  值得考慮的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重塑,完全新的工作類別可能會出現。一個可能會日益突出的職位是社交媒體影響者。他們會在旅遊、美食、遊戲和各種體驗消費方面提供建議。在這個過程中,這些人可以通過廣告和贊助獲得收入。

  總體而言,隨著人們積累更多的休閑時間和財富,未來的就業市場可能涵蓋一系列滿足我們對獨特、豐富和有意義體驗的日益渴求的職業。人工智能可能會自動化這些角色的某些方面,但在創造和策劃這些體驗中的人類觸感,一種必不可少的創新形式,可能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而且這些沒有想像力上限的行業還會繼續創造就業機會。

  創新領域行業難以取代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也許在一代人之後,即使是建築工人和旅行導遊也可能完全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然而,有一個角色可能永遠保持由人類主導:創新。在象限圖中,“創新”置於右上象限,因為它提供瞭最高的滿足感,並且特別難以自動化。創新並不局限於單一行業,而是在各個領域的研發活動中交織在一起。

  隨著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與創新有關,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隻能起到輔助的作用。有人說,創新隻需要少數天才而非大量人口就能實現,我認為這種觀點顯然與歷史趨勢相悖。人類在創新方面正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人力資源,而且人口越是密集的城市與地區,其創新力越旺盛,這種趨勢現在並沒有放緩的跡象。將來會有更多人具備參與某種形式創新活動的能力和意願,其中既包括高技能工作(例如人工智能編程),也包括低技能工作(例如遊戲測試和電影評論)。

  而且,AI需要大量用戶生成的數據進行訓練,大量的消費群體是AI時代非常重要的創新要素。

  AI等技術進步意味著,人類能用更少的工作時間創造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這對人類是福音。如果AI使人類或人口變成多餘,那一定是工作制度和社會分配制度出瞭問題,需要改進的是工作制度以及如何把商品和服務更好地分配給每個人。

(作者為攜程集團執行董事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