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央政策組合拳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穩定房地產價格,通過消化存量、優化增量,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近年來中國經濟加速去地產化後,資產價格下跌引發的居民財富縮水和收入走弱,是消費疲軟的主因。如何扭轉這一現狀,成為當下提振消費的重心。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以來,政策組合拳相繼推出,其核心訴求便是穩定資產價格,修復實體部門資產負債表,通過激發財富效應帶動國內需求回升。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居民消費水平不取決於現期收入,而是取決於整個壽命期內的總收入,包括當期收入和預期收入,以及已擁有的財富存量。財富的增加與勞動收入一樣,也會促進居民擴大消費支出。而當資產價格下跌時,居民財富縮水便會抑制消費需求。
今年以來,中國消費整體持續走弱,直觀來看,與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就業市場承壓、提前還貸等因素有關。深層原因則源於經濟加速去地產化後,資產價格下跌導致全社會收入和財富效應下降,進而引發地方政府、居民、企業資產負債表收縮。如何扭轉這一現狀,成為當下提振消費的重心。
資產價格下滑 影響信心
從現實情況來看:一方面,資產價格下跌導致居民資產縮水、財產淨收入走弱,進而影響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相關測算顯示,2019年居民資產結構中,住房資產占比達到63%,從2021年7月份房價高點至今年9月份,70大中城市的二手房價格下跌幅度達到15%,大致估算因為房地產價格下跌,已經導致居民資產縮水約9%。居民資產結構中金融資產占比為32%,主要以存款(18%)、股票(4%)、保險準備金及企業年金(4%)、證券基金(2%)、銀行理財(2%)為主。近年來金融產品投資回報率下降,也進一步影響居民財富。
另一方面,從間接渠道來看,資產價格下跌也會通過經濟循環最終影響居民收入。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房地產價格下跌,導致土地財政收入下滑,地方償債壓力加大,制約基建民生支出,進而影響到企業收入和居民部門福利;同時房地產上下遊產業鏈眾多,相關行業需求放緩、投資回報率下降,也會影響企業營收和利潤,進一步影響居民部門收入。
而消費作為經濟循環的重要鏈條,居民消費不足又進一步約束企業生產,導致中下遊行業競爭加重,企業增收不增利,進一步影響居民收入、政府稅收,加劇資產負債表收縮程度。
從微觀層面看,財富效應走弱導致可選消費承壓,以及區域結構分化,這正是今年消費市場呈現的主要特征。例如,商品消費中,今年可選消費表現疲弱,必選消費增長加快。2024年1月至9月,限額以上商品零售中,糧油食品類的零售額累計按年增長9.9%(高於過去兩年復合增速6.9%),而金銀珠寶、建築及裝潢材料、汽車、化妝品、傢具零售額累計按年變幅分別為-3.1%、-2.6%、-2.1%、-1.0%、+1.1%,低於整體商品零售累計按年變幅(+3.0%)。又如,人均財富較高的一線城市,今年消費走弱幅度較大。相比之下,一些早期去地產化的東北地區,以及受益於產業轉移的中西部地區,消費市場表現則較為穩健。
從居民部門的經濟行為來看,今年首三季度超額儲蓄不再增加,可能也與財富效應走弱有關。今年首三季度居民超額儲蓄停止增長,可能與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儲蓄被動減少有關,同時也可能反映出居民提前還貸現象。如果觀察住戶部門的存貸款增速,可以看到,2023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房價下跌速度加快,存款增速與貸款增速同步回落,可能指向更多資金用於償債。
從絕對規模來看,今年1月至9月超額儲蓄僅為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相較2023年的5.1萬億元已明顯回落。這裡我們基於住戶存款數據計算居民超額儲蓄,據2015至2019年住戶存款的復合增速10.4%,計算2020年以來的趨勢值,實際值減趨勢值即為超額儲蓄,結果顯示,截至2024年9月,累計的居民超額儲蓄為15.8萬億元。
從超額儲蓄構成來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們測算的因減少消費而導致的存款增加額為6萬億元,其餘9.8萬億元可歸因於因投資減少而導致的存款增加。若居民部門風險偏好依然較弱,未來超額儲蓄有可能被用於償還貸款。而若資產價格企穩,居民部門風險偏好提升,超額儲蓄如果能重新流入消費、資本市場,則對總需求回升將起到較大支撐。
對癥下藥 消費有望回升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以來,政策組合拳相繼推出,其核心訴求便是穩定資產價格,修復實體部門資產負債表,以激活財富效應。可以說,一攬子增量政策對癥下藥,針對性地解決國內消費疲弱的現狀。筆者認為,隨著後續政策發力見效,國內消費市場有望企穩回升。
具體而言,本輪政策組合拳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
一是,穩定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此舉旨在修復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進而改善居民預期,激活財富效應。房地產市場方面,政策方向是通過消化存量、優化增量,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政策基調十分積極。
供給側,包括支持專項債收購存量房和閑置土地,實施貨幣化安置,同時嚴控新建商品房建設。10月17日住建部表示,將通過貨幣化安置房方式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從上一輪2015至2018年棚改經驗來看,貨幣化安置對於房地產去庫存效果顯著。若後續政策持續加碼,有望推動房地產市場盡早“止跌回穩”。
需求側,則通過放松限購、下調首付比例、降低貸款利率等方式,促進住房需求回升。9月末增量政策出臺以來,房地產成交數據回暖,表明市場預期正在逐步改善。
資本市場方面,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表態“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10月10日,首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落地,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首期操作規模為5000億元;10月18日,人民銀行正式推出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再貸款首期額度為3000億元,未來可視運用情況擴大規模。兩個新工具可直接引導資金流向股票市場,有助於增強資本市場韌性,為資本市場持續帶來“活水”。
支持地方化債 促進收入
二是,加力支持地方化債,修復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促進企業和居民收入恢復。10月12日財政部表示,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將期限短、利率高的隱性債務置換為期限長、利率低的顯性債務,有助於減輕地方政府的債務成本,地方政府將有更多財力用於清理拖欠企業賬款、維持基層“三保”運轉,有助於促進地方企業和居民收入恢復。
三是,直接加大對居民部門的財政支持力度。考慮到新舊動能切換、人口周期的變化,當前財政職能正在從投資型轉向消費型,更加關註對居民部門的支持。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促進中低收入群體增收”;10月12日財政部提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包括“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目前來看,消費支持政策逐步豐富,包括:1)大規模消費品以舊換新,9月以來傢電、汽車銷售回暖,政策效果正逐步見效;2)面向低收入群體的現金補貼,包括國慶前向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提升高校學生資助標準等;3)各地因地制宜發行消費券。後續在生育、養老、圍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相關的公共服務等領域,或有進一步的政策支持。
基於此,我們可以大致預判未來消費恢復的路徑:首先,與促消費政策有關的傢電、汽車等大宗消費品率先恢復,從9月以來的情況看,相關消費數據明顯改善;其次,關註地方化債政策落地後,企業和居民部門收入效應改善對消費端的支撐;再次,關註未來房地產價格企穩後,推動實體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經濟循環重啟的進程。
從消費結構來看,建議關註兩點:消費下沉特征或將延續,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區域協調發展、消費供給優化等政策方向有關;可選消費預計改善,主要受促消費政策推動和未來居民收入修復等因素支撐。
(作者為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傢)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