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特區政府在2月公佈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范圍。

  今年暑假,香港長者的一大佳音,就是可在部分大灣區醫院以醫療券支付診費。粵港澳大灣區5年來,在硬聯通與軟聯通建設上交出多張亮眼成績單,這離不開“一國兩制”的獨特制度優勢,不單加強發揮香港和澳門作為“超級聯系人”角色,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傢所需,同時也逐步形成從民生到企業的“互通”生態圈。

  隨著不同領域的共融互通不斷深化,不僅加速粵港澳三地市場一體化,也助力大灣區建設更加開放、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新賽道。

  上月有香港長者在中山市的中西醫結合醫院成功使用醫療券支付就診費用,這項由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對長居內地的香港長者而言,可說是十分便利。香港特區政府今年2月宣佈擴大試點計劃覆蓋的內地醫療機構,到今年三季度,合資格香港長者便可以在9間位於深圳、廣州、東莞及中山的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支付費用。此次適用范圍的擴大,既考慮瞭醫療機構本身的服務經驗、容量及服務質量等,亦考慮瞭長者的實際使用需求,覆蓋地理位置及醫療機構性質方面均實現瞭突破。

  醫療券試點計劃是粵港澳跨境醫療互通的其中一部分,早年推出的“港澳藥械通”,允許大灣區內地合資格醫療機構申請采用港藥港醫療器械,令內地患者也能受惠。截至今年1月,19傢指定醫療機構已納入港澳藥械通政策,臨床急需進口港澳藥品醫療器械56個,共惠及4509人次。

  此外,電子病歷亦已實現局部互通,自7月15日開始,醫務衛生局的醫健通手機程式“跨境健康紀錄”已於港大深圳醫院試行,合資格領取醫療券的長者隻要提前申請,向醫院的醫護人員展示相關二維碼,便可讓院方查閱過去3年的醫健通電子健康紀錄副本;醫務衛生局指,會根據試行經驗,逐步擴展該功能至“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下的其他醫療機構。

  上述跨境醫療新措施不單為大灣區市民帶來便利,當中更包含瞭包括跨境支付、資訊數據的共融互通。事實上,現時無論是北上南下,以電子支付消費均已十分方便。早前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更就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的合作取得進一步成果,香港成為首個數字人民幣的跨境試點,是內地以外首個本地居民都能開立數字人民幣錢包的地區,而且香港市民不用開立內地銀行賬戶,可以透過轉數快為數字人民幣錢包充值。

  兩地共享征信數據

  資訊數據的互通也不限於病歷,去年底國傢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共同發佈《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便利措施及先行先試安排,以簡化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個人信息跨境流動安排,便利港人在內地生活,首階段邀請銀行業、征信業及醫療業機構參與。早前,中銀香港與匯豐銀行先後成功完成跨境企業征信互通的試點工作,由香港征信機構取得客戶授權後,將企業的內地征信數據提供予香港的銀行,以進行跨境查閱。通過跨境征信數據互通,大大提升銀行的信貸評估過程效率。

  支付、資訊與數據的互通,不單為大灣區市民提供更多便利,生活共融,其背後還包含瞭對科技、尤其是對數字化技術的衍生需求、生活質量的提升及資源的共享與優化。再以跨境醫療互通為例,電子健康病歷的普及和互通就是先進數字化技術應用的一種,未來香港及大灣區內地醫院亦將借助大數據、互聯網、AI(人工智能)語音等信息技術,對現有醫院服務進行數字化升級,賦能患者診療和醫院管理,為患者提供更先進、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此外,香港與內地在醫療發展中的差異性,為推動大灣區醫療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提供天然土壤,例如香港具有雄厚藥物研發科研基礎、醫學科研實力和人才,但是生產制造能力不足、市場規模較小,導致優質的醫療科研成果難以轉化落地;而大灣區內地城市完善的醫療醫藥產業鏈和廣闊的醫藥消費市場,恰恰為香港科研成果轉化提供理想空間。因此,隨著大灣區醫療共融的深化推進,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跨界合作、醫療技術的引進與創新。

  更重要是,共融不限於醫療,11城之間的資源共享、技術創新、優勢互補在其他領域上都能有所體現,促使粵港澳三地共同發掘優勢,打造更一體化、更具競爭力的大灣區。

  (註:胡嘉麗為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香港審計服務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主管;馮幸致為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華南區審計服務合夥人)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