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穩步擴大金融開放,增強境外投資者連續增持中國資產的信心。
中國式現代化對金融體系提出更高要求。中國金融發展面臨新形勢,經濟增長不再唯GDP數量論,而是註重內涵式增長和高品質發展,經濟轉型和產業變革加快,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機制改革。新發展階段,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路線圖,明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事項。目前需關註三方面問題,一是大而不強,即價值創造能力;二是中國金融安全和防范金融風險,包括中小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三是金融體系的結構性問題,例如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銀行主導的傳統模式問題等。中國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是全面建成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一環,需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而市場和法治是建基礎、立長遠的基石。同時,深化金融改革與穩步擴大金融開放相輔相成,旨在拓展外部發展空間,更好地服務構建雙回圈新發展格局。
摒棄信貸驅動增長 轉向質效
一、理解中國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基礎
一方面,需要正視現代金融的功能價值。傳統金融體系所強調是經營層面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中國金融發展區別於歐美或其他模式,強調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突出功能優先,這是由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中國的金融體系主要以國有金融資本為主,因而要求金融資源配置的重點在於服務國傢重大戰略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要求讓利實體經濟。但是,從金融體系穩定性和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經營來看,功能優先之外,中國金融還應滿足國內金融監管和國際金融監管要求。
深化金融改革不能脫離基本面,即金融機構自身的穩健性,其中不可忽視淨息差、不良率問題。在新發展階段,商業銀行需摒棄傳統的信貸規模驅動增長模式,轉向結構和質效。深化金融改革,須尊重金融發展規律和本質屬性,在金融監管要求的同時,需要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通過穩定淨息差、適時降準、拓展補充資本管道等方式鞏固金融機構發展根基。
另一方面,應當尊重市場和法治的基礎作用。從現代企業制度的角度來看,深化金融改革不能忽視資本充足率、流動性、不良率、淨息差等基礎條件,否則作為上市企業的金融機構將脫離市場化,而市場會根據上市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給出定價和估值,同時外部評級機構也會給定評級,這些因素均指向市場。中國已經建立各類市場主體在產品和服務供給互相競爭的金融體系,充分的競爭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但是,經濟轉型和下行壓力仍在,房地產和地方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化解任務較重,深化金融改革除瞭金融機構治理,還應重視地方金融生態建設,厘清央地金融監管權責關系。
法治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基石。近年來,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事項是完善修訂金融法律法規。2022年4月啟動制訂的《金融穩定法》是中國首部統籌防范化解處置金融風險的專門法律,以建立維護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明確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和處置等各項法律規定。防控金融風險是長期工作,有瞭法律依據,有助於推動金融風險處置化解工作按照市場化、法治化方式進行。
提高幣策效能 暢通政策傳導
二、把握中國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重點
一是構建現代金融監管體系的三個維度。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金融監管改革的重點:其一,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需要與之相匹配、相適應的貨幣政策,實體經濟所需的貨幣、商業銀行準備金和企業、居民的融資成本以及金融市場等,都離不開精準有效的貨幣政策支持,建設現代中央銀行的著力點即在於提高貨幣政策實施的效能,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其二,金融監管的法律保障。全會首提“制定金融法”,既在於築牢金融監管的法律基礎,提供法律保障,從而確保金融監管具有法律依據,也有利於規范金融監管行為,築牢有效防控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其三,金融開放的監管治理。隨著金融開放擴大,跨境金融所涉及的潛在風險上升,金融活動和金融市場需要面向國際,受到國際政經環境和國際金融市場影響加深,其間跨境金融活動的違法犯罪活動也可能增多,迫切需要加強跨境金融治理合作,防范各類外溢風險。
二是明確中國金融高品質發展的三大重點。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首先要明確三個重點:其一,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中國的主要銀行按一級資本和利潤等核心指標均位於世界前列,但按ROA和ROE的指標比較還有一些提升空間。其二,金融體系的穩定和金融風險防范。總體上中國金融系統性穩健性高,但房地產、地方政府、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仍需關註。其三,資本市場的高品質發展。近年中國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取得積極進展,截至2023年末,上海、深圳、北京3傢證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5346傢,總市值約7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債券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債券市場托管餘額158萬億元。實現高品質發展不僅要有規模效應和上市企業數量,而且應轉向質的提升,平衡投融資功能。
完善體制改革 穩步擴大開放
三、前瞻中國深化金融改革與金融對外開放
其一,金融體制改革與制度型開放相輔相成。中國現代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得益於擴大開放。“開放”是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高頻詞,全會系統性部署完善高水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圍繞“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完善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機制”五個層面部署深化改革事項,目標在於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
中國穩步擴大金融開放,境外投資者連續增持中國資產的信心增強。截至2024年第一季,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中國金融資產股票、債券、貸款、存款合計9.7萬億元。中國的銀行、保險和投資銀行要做強做優,不能僅限於本土市場,而是要加快融入到國際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跨境金融、離岸金融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需要對標國際高標準和國際規則,學習借鑒國際同業先進模式,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共建“一帶一路”金融多邊合作平臺等拓展外部發展空間,為中資企業出海和中資金融機構國際化創造開放、便利的金融環境。再全球化時代,中國更需要擴大制度型開放,暢通海外投資者融入中國超大市場、投資中國資產的金融通道,而國際金融治理、貨幣政策協調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
其二,穩步擴大金融開放需要統籌發展與安全。中國啟動新一輪深化改革具有深刻意義,既是著眼於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願景,從內部破解制約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內生性增長動能,也是立足國際視野,為推動中國深化全球佈局創造有利條件。面對“逆全球化”和“脫鉤斷鏈”思潮及風險形勢,中國堅定擴大開放,推動制度型金融開放,比如持續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支持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設立更多分支機構,以及開展適度差異化監管,進一步提升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營商便利度。
四、結論與展望
中國金融的發展已到瞭關鍵節點,轉向高品質發展是必然。進一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有兩個著力點:一是鍛長板、固基礎,重點在於健全宏觀政策調控體系,提高財稅、貨幣金融政策決策水平,協調推進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並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將全部金融活動納入金融監管范疇,糾正金融發展亂象和失衡問題,推動金融機構治理;二是補短板、強弱項,主要圍繞金融強國建設和金融高品質發展做強做優大型金融機構,統籌國有金融資本運營和管理,推動國有金融機構聚焦主責主業,鞏固資產品質,做強功能、做大競爭優勢,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