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灣區不同城市各有優勢,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實現差異化發展和錯位競爭。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實施五周年。站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如何充分發揮大灣區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人才優勢,吸引全球先進生產力要素持續流入;如何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大灣區需要把握的重大實踐要求。
五年來,大灣區發展日新月異,區域發展更加協調、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創新動能逐漸顯現,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正從藍圖走向現實。但當今世界,地緣沖突引發的全球產業鏈“斷鏈、阻鏈”風險加大。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達國傢不斷優化產業和人才政策、強化科技競爭手段,對全球人才和創新資源虹吸效應也在增大。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作為科技創新資源富集地區的粵港澳大灣區,肩負著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任。
要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加快推進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從戰略全局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面臨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大灣區亟須培育新要素、催生新動能、激發新活力、打造新優勢;從戰略使命看,大灣區承載著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任務。
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加快提升大灣區在新發展格局中的能級和水平,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從戰略重點看,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初步形成瞭粵港澳主要城市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各揚所長的新發展格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要以最堅決態度、最迅速行動、最有力舉措,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吸引和集聚全球資源,不斷把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國傢戰略向縱深推進,以勇當開路先鋒的使命擔當,務實推進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取得新成果。
合力消除行政壁壘
持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優化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營商環境是指市場主體開展經濟活動的外部環境條件總和。從本質上看,營商環境就是生產關系,是由各種生產關系的系統集成,既涉及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產業發展、創新要素配置,又涉及市場監管、社會信用、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便利程度等一系列生產關系。
經濟發展的好與不好,拚的就是營商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代表著一個國傢、一個地區和一個城市的軟實力。世界銀行研究顯示,營商環境改善對GDP增長率和社會投資率的直接拉動效應分別為0.3%和0.36%。近年來,大灣區在全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中取得顯著成效。
粵港澳主要城市對標“國際一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合力消除“看不見的行政壁壘”,著力打破市場分割,探索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推動瞭區域內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資源要素有序流通,讓大灣區的經濟主體都能切實享受到便利的“同城服務”。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面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任務,大灣區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掌握主動,集聚全球生產力先進要素資源,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新突破,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構建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大灣區營商環境,營造統一開放有序透明的市場環境,持續優化有利於全球人才流動和創業就業政策,吸引和促進世界各類先進新質生產力要素源源不斷地進入大灣區,與中國的新質生產力有機結合,實現與世界先進生產力的共同發展,並以此促進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科創資源最聚集的區域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創新優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具有發達的金融體系、完善的法治環境和國際化的人才優勢,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提供瞭重要的高端要素支持。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作為中國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豐富的制造業生態,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提供瞭堅實的產業基礎和技術支撐。大灣區的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程度,吸引瞭全球頂尖的科技人才和高端要素資源,成為國際科技創新的熱土,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提供瞭不竭動力。
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五年來,大灣區建設步穩蹄疾,科技創新生態更加開放,不斷迸發蓬勃的科創力量,逐漸在全球科技競爭浪潮中嶄露頭角。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科技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突破,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高質量發展。要通過聚集全球科創要素,加快建立完善跨區域、跨部門機制,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形成區域創新協調聯動共享機制,跨區域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參與國際科技合作,更好服務全國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深化國際科技合作,聯合構建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若幹創新聯合體,實現項目、人才、基地、資金一體化配置,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未來須努力打造大灣區未來產業創新網絡,完善相應的政策支持和機制保障;構建粵港澳三地產學研用資協同創新平臺,協調保障資金、數據、研發、項目、市場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加強大灣區內大學網絡建設,支持高校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學科資源和研究設施,建設可持續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探索建立國際化協同創新的合作機制,形成一批可覆製、可推廣的經驗,推動大灣區成為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勁動力源。
因地制宜 錯位競爭
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協同性,努力實現差異化發展和錯位競爭。大灣區的不同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客觀清醒地認識到各地自身優勢、各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不能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都搞一種產業,“高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各地實際,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環境條件、科研實力、人才分佈等基礎條件,有選擇有重點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佈局,做到產業佈局既是地區發展所需,也是地區發展所能。
要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但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決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二者是相互支撐、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的關系。傳統產業不等同於落後產業、無效產業,而是剛需產業、民生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石。未來大灣區發展應進一步將科技創新要素註入傳統產業,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發新芽,更好支撐生產效率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研發應用新型生產工具主力軍的作用,大力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著力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傢強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大灣區一體化戰略,進一步加強區域聯動,加快都市圈一體化進程帶動大灣區的整體發展,提升粵港澳都市圈內同城化水平,打破行政藩籬,加快要素自由流動,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推動大灣區各主要城市加強協同立法,努力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形成區域創新協調聯動共享機制,跨區域統籌推進國際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發揮聯通港澳毗鄰地區的天然區位優勢,共建跨區域產業合作園區,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共同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大灣區產業集群,高標準建設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先行區和示范區,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為瞭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