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應成為出海企業的“夢工廠”,將出海企業投融資中心建設作為重中之重。
如果給疫情後的中國商業現象做個評選,選出最正能量的關鍵詞,“出海”大概率穩占榜首。但出海之路註定荊棘叢生,風險與機遇並存。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高度的重視和審慎的態度,可為這場跨國征程提供智慧和支持。
作為出海主角的企業,除瞭發揮自身原有特長,更需要學習世界各國企業的發展方式和經驗,學會在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互相合作中互相競爭,成為友好型市場參與者。
首先,政府部門需要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中國企業出海,重新審視資金的跨境流動,將正常的“資金外流”與“資本外逃”區分開來。
過去,我們習慣將“資金外流”視為負面信號,將其與“資本外逃”畫上等號。這種認知模式源於中國經濟的成長歷程──從一個相對落後的經濟體開始發展,幾十年來都註重於招商引資。而當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企業需要積極佈局全球,完善產業鏈和供應鏈,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資金的流出,很大程度上反映瞭企業在海外拓展業務的正常需求,是經濟活動全球化的自然結果。
其次,應從戰略發展高度,運用法規和政策手段支持與引導中國企業出海,做細致、精準而有力的“園丁”,避免簡單粗暴的行政推動幹預其生長軌跡。
這一波出海大潮,是在百年未遇大變局背景下的企業行為,行為雖微觀,但影響將是宏觀的。為使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穩健前行,不僅要為它們打造一個充滿機遇的環境,還需確保這一過程的合規性和可持續性。這意味著,政府需要調整和完善跨境投資與經營的相關法律法規,消除不必要的束縛,同時構建一個全面的跨境法律體系。
隨著中國企業的規模增長,與海外企業、當地居民甚至政府的互動將不可避免地增多,可能引發的沖突和糾紛也將隨之增加。政策制定者須洞察先機,深入理解國際法律,預見到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制定既保護企業利益又不違背國際法規的政策。
與此同時,政府需要以高瞻遠矚的視角,將海外擴展的中國企業作為國傢經濟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國企業的海外業務運營,不僅重新塑造瞭中國的經濟版圖,也在改變目的地國的經濟結構,這種雙向互動,進一步影響著中國的國際關系和外交政策。這些外部變化,又會回響並塑造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營運環境。
因此,從宏觀經濟管理的角度看,將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納入國傢經濟戰略和政策制定的框架內,是政府的必要舉措。國傢政策需與企業行動同頻共振。
重構外匯管理思路
在企業的國際化征途中,金融行業的作用可以比作“糧草先行”。金融行業同樣需要“真正出海”,確保滿足企業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資金需求,推動其全球戰略順利實施。
中國央行和金融行業的管理者需要從宏觀金融管理角度,統籌內外管理跨境資金流動。過去中國的跨境資金進出,就是外匯資金的跨境流動,所以外匯管理同時就包含瞭跨境資金管理。但是在人民幣國際化條件下,跨境資金流動已經不僅是外匯資金;反過來,人民幣發行、流通管理也不能隻是面對境內市場需求。
當大量企業出海,逐步形成龐大的海外中國企業網和產業鏈、供應鏈,人民幣和外幣資金的跨境流動規模將更加龐大,流入流出更加頻繁。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外匯管理策略和僅僅面向國內市場的人民幣流通管理策略,已難以滿足當前的需求。我們需要重構金融管理的思路和工具,實現內外資金流動的統一管理。這意味著,在保證資金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也要兼顧國內外市場,特別是海外的中國企業及相關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需求。
此外,中國的金融銀行業也要真正出海。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金融銀行業才真正鋪開瞭現代意義上的全球佈局,但初期更多帶有象征意義,而非深入的商業運作。過去,中國銀行業的海外擴張,往往是出於一種必要性而非出於清晰的商業或戰略需求。因此,盡管形式上走出瞭國界,實質上卻未能在國際市場上紮下根來。
中國銀行業與企業出海步伐的不協調逐漸顯現,海外融資問題便愈發突出,基本都會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信任和理解的缺失為首要障礙。許多當地銀行對外資企業持保留態度,因為不瞭解其運營模式和信譽,而且通常沒有義務、大多數國傢也不會要求其為非本國企業提供貸款,這與中國完全不同。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發展外向型經濟,鼓勵並要求銀行支持外向型經濟,包括“三資企業”。
一些國傢的政策限制也常常束縛企業手腳,從銀行管理到外匯政策,各種規定如同無形屏障,限制資金流動。即使在有中資銀行的國傢,問題依舊存在──這些中資銀行海外機構往往規模較小,缺乏足夠的資源和能力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過去出海企業的不良資產紀錄,更是讓這些銀行在處理新業務時極為謹慎。與此同時,一些出海企業及其中國籍員工有偷逃稅行為或嫌疑,當地銀行也會謹慎服務。
而在國內,盡管企業急需支持,國內銀行對企業的海外業務融資卻相對有限。不僅是因為曾經的貸款失敗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損失,還因為國內的政策限制、對國外法律制度的不熟悉,以及跨境調查的難度,使這些銀行難以有效地管理海外貸款的風險。
如何破局?還需企業自身、銀行業、政府部門和金融中心各方攜手,多管齊下:
企業應以誠信為先。出海企業母公司和出海企業自身都要轉變經營理念和經營作風,以誠信和合規為基石,真正做到合法經營、誠信經營。中國的民營企業有闖勁、有拚勁,但不得不說,有時把闖勁、拚勁用在瞭突破法規、突破誠信上,反而害瞭自己。唯有堅守誠信,遵循規則,才能贏得中外資銀行的信任,在國內外市場站穩腳跟。無論在世界任何地方,誠信都是解決融資難的基礎。
金融服務與時俱進
銀行也應順時而動。中資銀行也要順應時代潮流,將服務出海企業視為支持高水平開放的戰略業務。隨著更多的企業出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優質企業的不斷湧現,銀行業務增長點自然也隨之而來。銀行需要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尤其要註重境內外聯動,為產業鏈、供應鏈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同時也要培養一批具備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轉變海外分行的業務重心,讓海外分行真正紮根當地,服務中資企業。同時主動尋求合作與融合,與所在國銀行合作,幫助其瞭解中資企業,共同探索為當地中資企業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做大蛋糕,攜手發展。
國傢和監管部門也要做好“園丁”。為企業出海和銀行跨境服務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讓這株參天大樹上的每簇枝芽都能順利生長。這不僅包括制定更為靈活的政策,以促進銀行在全球范圍內的貸款與資金流通,還包括優化外事政策,使銀行工作人員能更有效地進行跨境調查、風險評估與管理,以及處置海外資產。用一系列“組合拳”,鋪平出海之路。
而上海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更應成為出海企業的“夢工廠”,將出海企業投融資中心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允許出海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券等融資工具、籌措人民幣銀團貸款,吸引全球投資者的目光,讓世界共享中國企業的成果。這不僅能增加人民幣計價產品的豐富度,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更能為出海企業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拓寬融資渠道。這些舉措都將助力中國企業在全球舞臺上更加自信和強大,也能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經濟的蓬勃動力。
人間正道是滄桑。“正道”是變化,百年未遇大變局下,企業或個人,隻有適應變化才能生存和發展。出海“2.0時代”,不僅是中國企業的新遠征,也是全球經濟互動和合作新模式的試金石。
在出海過程中,依然需要尋“道”,探尋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正道”──這既需要企業的遠見卓識和創新突破,也離不開中國政府和本土金融業的及時跟進與精準支持。唯有形成合力,中國企業才能在“全球化新常態”的激流中穩步遠征,贏得尊重與成功。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