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杂志(记者 黄钰洁 赵欣 )北京报道:3月29日上午,“光辉岁月,携手同行”港澳文学畅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这一活动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港澳作家回家”系列活动之一,邀请三位内地知名作家莫言、欧阳江河和李洱,与三位港澳作家代表何冀平、葛亮、穆欣欣展开对谈,畅谈港澳文学发展之路。

3月29日上午,“光辉岁月,携手同行”港澳文学畅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本刊记者 黄钰洁 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诺贝尔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谈到了自己与香港文学的结缘,及与潘耀明、金庸等香港作家所结下的深厚友谊。他打趣地以自己上世纪90年代访港交流时,经常受到潘耀明给他用信封装发稿费的旧事作为引入,“信封里装的都是港币,沉甸甸的”,提到尽管在当时西西等“老文人”香港作家自身生存压力大、创作环境艰难,但仍然对内地作家朋友们慷慨真挚,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下,文学创作不易,但作家们仍然保有对创作的热情。他也对香港的年轻作家充满希望,提到香港的文学作品具有海洋性的独特文化特色。

莫言(本刊记者 黄钰洁 摄)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则分享了港澳两地对他的创作影响。他提到,澳门的海洋性元素启发了他正在写的一首与航海大发现等有关的长诗《海》;他在香港的交流经历虽多为日常性活动,但其中的文学气氛常在自己回首时环绕左右。他更表示,“我一直想写一首关于香港的诗,这是我巨大的遗憾”68岁的他,虽担心自己难以完成,但转念一想“我才68岁,还是‘量子男孩’,还年轻,我相信还是会有机会写得出来的”。

欧阳江河(本刊记者 黄钰洁 摄)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提到,自己正是在看了香港作家西西的小说后,才开始思考中西交流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此外,香港作家“平视天地”的、周旋式的独特角度,是给他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启发。他同样对港澳作家的创作能力作高度评价,认为其作品拥有瞬间打开的想像力、能露出事物的本质,这一种观察世界、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不仅对于内地与港澳的交往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提醒,也值得借鉴。

李洱(本刊记者 黄钰洁 摄)

随后,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香港著名剧作家何冀平发言。她提到,她在35年前离开北京,尽管当时的报纸上有人说“一个离开了自己乡土的作家,还可以做些什么呢?”,但来到香港后参与的第一部电影《新龙门客栈》让她走进了香港的商业电影圈,开拓了自己的眼界。香港是个不埋没人才的地方,她除电影外的戏曲话剧等“多般武艺”均由香港锻炼而来。“来到香港35年,我多了一片天地,也多了一片故土,是内地与香港两地的文化滋养了我的创作。我本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加上香港的国际视野,两地文化有了我个人新的角度。”如今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了内地与香港的作家共同合作,香港定能不负国家的这份重托。

何冀平(本刊记者 黄钰洁 摄)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青年作家葛亮,畅谈自己三部小说创作思路里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他认为,香港文学始终受到中国的现代文学滋养,也继承了中国文学中乡土文学的这一重要流派。他分享,自己一直在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以家国作为主线,这种情感对所有创作者来说都非常深厚。而家族、家乡,则是自己第二、三部小说的灵感来源。在香港生活20多年,这里已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家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概念,不论是写作创作的角度,还是作为一个个体的成长角度,家都是我们一生中的心之所爱。再次感谢中国作协和港澳作家,让我们有这一机缘可以回家。”

葛亮(本刊记者 赵欣 摄)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会长兼作家专委会主任、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第十三界执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穆欣欣提出,澳门文学具有3个特点,分别是业余群体的创作、报刊体的副刊文学,和多元文化。而这也造就了澳门文学短小简练、日常亲切的风格,更创造了澳门作家“心中有读者”的创作观,这正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的创作观念相一致。同时,尽管澳门是一个移民城市,但华人一直维护著中华文化的血脉并不断基于此进行创作,从而形成了澳门以中华文化为母体又多元的文学作品。

穆欣欣(本刊记者 黄钰洁 摄)

当天下午,“文学之梦,海阔天空” 作家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分组展开,港澳作家分享各自文学创作体验与思考,与鲁迅文学院及高校专家学者深度交流。随后,港澳作家共同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常设展,观赏港澳作家手稿真迹藏品。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