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1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发布,明确要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等建设。
翌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出炉,2023年深圳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223亿元、增长8.6%;2024年立下的“小目标”为1400亿元,将推动国家算力总调度中心、国家级人工智能训练场落地,建设全市智能算力统筹调度平台。
“算力是有寿命的,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适时适度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超前,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过于滞后,必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深圳市人大代表、广东智能院国家新一代类脑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主任冯圣中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
冯圣中认为,加建算力基础设施的同时,应意识到算力不直接等于生产力,算力应用生态的打造才是关键。今年将新增10个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场景应用、新增30个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深圳在算力生态建设上也同步发力。
冯圣中进一步建议,区别于高校现有的“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深圳各高校应探索建立“计算学院”,加大交叉复合型算力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如“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等。
缺乏生态的算力平台如同“废铜烂铁”
南方财经:近几年,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布局建设算力平台,深圳2024年也将加注1400亿元投资新型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怎样的节奏?
冯圣中:算力平台是有生命期的。以前经常有这种情况,因建设过于超前,算力平台从建成到退役基本没被使用过,造成了巨大浪费。算力平台5-8年就会迭代更新,按照摩尔定律,可能今年花10亿元建的平台,两三年后以同样的成本,可以建比现在规模大两倍、三倍的平台。
当新基建成为热门投资方向,各地可能会一哄而上建设算力平台。他们没有意识到,算力不等于生产力,如果应用生态没有随着算力发展而同步完善,再高端的机器都是废铜烂铁。
当然,建设过于滞后也不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的建议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由企业来主导投资,适时、适度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哪怕是实力非常雄厚的龙头企业,也会仔细测算这项投资在生命期内几年可以回本。市场经济是最讲投入产出的,政府则可以起到早期示范、引导的作用。
南方财经:除了遵循市场规律建设算力平台,算力应用生态如何同步完善?
冯圣中:生态建设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十几二十年前,GPU应用生态不行,很难用,难以发挥太大作用。在持续的投入下,GPU应用生态逐步完善,尤其是近五年GPU应用才爆发起来。
长期以来,美国在应用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算力平台(硬件)和应用生态(软件)的投入基本保持在1:1。
需要注意的是,生态建设的前提是东西本身足够“硬”,要有竞争力、有技术优势,大家才愿意用。算力应用软件和其他很多软件一样,会有“赢者通吃”的现象。
对深圳来说,除了硬件建设,还要鼓励全社会通过建立投资基金、小微企业微创新等模式,强化应用生态建设。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新增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场景应用10个,新增气象灾害影响、电梯运行监管、玻璃幕墙安全等30个数字孪生应用场景,这些数据体现了深圳在算力应用生态建设方面的布局。
培育交叉复合型算力应用人才
南方财经:打造算力应用生态,如何培养能力更加适配的人才队伍?
冯圣中:算力应用生态的打造,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程序员。
比如做中文语言处理,怎么分词、怎么断句,需要的是懂语言学的计算语言学人才;再比如动漫作品要模拟一座喷泉,光靠一个程序员不能将水流做得很逼真,一定需要计算机与流体力学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算力应用软件,最关键的是软件内嵌的模型参数。
我在今年的建议案中提到,鼓励深圳高校区别于现有的“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建立“计算学院”,加大交叉复合型算力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
此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斥资10亿美元建设全球第一个计算学院——苏世民计算学院(MIT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要求学生不仅学计算机,还学计算物理、计算数学、计算化学等。掌握多领域知识之后,他们才能形成一种计算思维,能够理解和解决多领域的问题。
深圳已经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也有一批国内领先的职业院校。算力应用作为一个交叉复合型课题,应鼓励这些高校建立计算学院,培养各个层次的交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