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新三樣”,去年出口額首次突破萬億元人民幣。
“新質生產力”是國傢主席習近平去年考察黑龍江提出的原創新概念,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但到底什麼是“新質生產力”?我們又應該如何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
按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的話來說,新質生產力就是三個“新”所形成的聚合體,即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
所謂“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透過科技創新去引領產業,帶動新經濟增長。
據國傢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23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5.2%。其中,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4.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各類固定資產投資當中,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增3.8%,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高於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此外,作為“新三樣”代表的電動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去年出口額達1.06萬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由此可見,無論是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服務與產品,或是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力度上,均反映出中國經濟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大新氣象。
另一方面,中小企的活躍程度也有所增加,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早前發佈《2023年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去年指數累計上升1.1點至89.2,扭轉過去兩年指數連續下降局面,全年指數平均值89.2,也高於2022年的88.4。
翻查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目前中國已累計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21.5萬傢,主打細分市場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傢,“專精特新”當中的“小巨人”企業亦占1.2萬傢。從資本市場情況來看,去年1月至11月,A股新上市企業中,超過70%為“專精特新”中小企,“專精特新”中小企占A股上市企業總數比例擴大至32.9%。
平臺經濟可助力中小企發展
由此可見,中小企業通過創新正不斷實現轉型升級和改善業績,並在市場中增強競爭力,創新轉型可說是企業提升綜合實力,順應國傢發展大方向之舉。但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朱玉提醒稱,中小企在對轉型過程中,仍然面對缺乏人才、資金以及適合自身發展的平臺和解決方案等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裡,民營企業占近95%左右,這意味著此類企業需要更多資源,如數字化平臺為中小企提供診斷、咨詢、開展戰略規劃、開放應用場景和技術等多方面協助,以推動中小企加速創新轉型。
事實上,平臺經濟的共創、共享、共贏模式對於中小企與初創的發展具備關鍵作用。平臺經濟既有To C(面向消費者為主)平臺,例如阿裡巴巴、美團,也有專業性強的To B(面向商戶為主)平臺,像蘋果搭建的iOS和App Store,幫助全球上千萬APP開發者迅速成長。以中國計,每年就有約1萬傢創新企業需要各類資源支持其發展,同時每年約有1000萬傢傳統中小企需要尋找創新機會去轉型升級,他們均需要一個To B平臺整合各方資源,分析、評估、審核、規劃,為中小企找新業務增長點,亦為創新項目尋迅速成長機會。
綜合而言,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小企轉型積極性不斷加強,對平臺賦能的需求將不斷擴大,To B平臺也自然是未來充滿前景的平臺經濟,成為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大貢獻力量。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