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承压,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广东地处“两个前沿”,发展早、规模大,感知最早也最先受到冲击。2023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从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到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已然传递出广东经济强大的活力、韧劲和潜力,经济第一大省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涵养和壮大。为解析高质量发展广东路径,南方财经推出《广东向“新”力》系列报道。本篇是第四篇。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王卓峰、吴佳楠、于长洹 广州报道
2023年,广东交出了“GDP突破13万亿元”的经济答卷。诚如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过去一年任务艰巨繁重、工作稳中求进、成绩来之不易”。
经济总量站上13万亿元的背后,是广东在各个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些在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的工作,折射出广东持续深化改革的魄力。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经过连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广东GDP的增长曲线已逐渐趋于平缓。在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之后,广东下一步要更上一步台阶,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更大的经济发展潜能。
而经济的深入挖潜,就是要将此前的短板变成“潜力板”,继而锻造成长板,这也是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受访专家认为,广东的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空间,广东经济结构正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结构的优化,预示着突破和转机,创新也蕴藏着经济跨越式增长的更多可能。展望2024年增长5%的目标,不难看到广东奋力冲线14万亿元的后劲。
重塑平衡发展的经济版图
随着广州2023年GDP突破3万亿元,广东迎来一个颇受瞩目的城市发展格局:全国唯一拥有广州、深圳两座3万亿级城市的省份,同时还包括佛山、东莞两座万亿级的制造业大市。
在“深广佛莞”之外,在珠三角地区,惠州、珠海等城市也正迎头赶上,逐步成为广东的崛起之星。以惠州为例,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惠州GDP为5639.68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今,惠州已打造出绿色化工和新能源产业新名片。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广东各地发展差距依然巨大,如何破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是广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过去一年,广东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启了全新图景。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无论是强化珠三角引领作用还是培育五大都市圈,广东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省内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有序转移,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合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去年,广东加快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尤其是加快建设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下达主平台注入资本金42.5亿元,安排省级用地指标1万亩,新整备土地面积4.8万亩,新建成标准厂房439万平方米,累计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650个、总投资超3200亿元。
“在产业有序转移中,各地产业将进一步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创新成果能更好地复制到全省更广阔区域,从产业协同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催生新质生产力。”林江说。
由此,广东“万亿俱乐部”之外的城市跃迁获得了新动力。在广佛整车产业的辐射下,肇庆正在雄心勃勃地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广清产业园内一批批项目火热动工,涵盖现代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拉动清远工业增长的新引擎……
城市层面之下,广东经济的“新质能”还隐藏在镇域经济中。2023年,广东共有112个镇入围全国千强镇,其中104个镇来自珠三角地区,非珠地区仅8个。
在超过一千座建制镇的庞大规模下,广东亟需挖掘好非珠地区镇域经济,并将其打造为腰部力量,以支撑镇域经济形成更强的发展后劲。当前,广东正通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补齐区强县不强、乡镇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的短板。
去年,佛山、东莞陆续拿出“千亿镇”的建设计划,中山、惠州等地也重点打造一批“百亿镇”。林江认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的经济增量空间形成,这是一种正向循环,产业向新推动镇域经济短板变为“潜力板”的作用还在增强。
打通“人财物”流量入口
广东要肩负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要拼经济总量,更要拼软实力。在受访专家看来,掌握了“流量密码”就占据了发展先机。在这方面,广东独具优势,拥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以及广州南站等多个国际级交通枢纽。
2023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和广州南站旅客发送量双双位列全国第一。其中,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6317.35万人次,夺得全国单体机场年度“四连冠”;广州南站全年发送旅客9127.57万人次,成为全国车站旅客发送量记录保持者。同时,2023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客运量达5273万人次,珠海金湾国际机场客运量1145.7万人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广东经济发展除了要看经济总量,也要看其在全球经济发展网络中的‘流量’,其中人流是关键要素之一。”胡刚认为,人口流量将带来新技术、新投资,这是推动广东提升创新发展能级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广东从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人口成为新市民,再到对高层次人才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众多人才“千里马”在这片沃土上竞相奔腾。
数据显示,广东连续五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同时也是拥有“双过亿”人口结构的省份,2022年广东常住人口12656.8万人,户籍人口10049.7万人;从人口质量水平看,2023年广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9.3万人,同期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分别达到94万人、690万人。
在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向好发展的当下,“双过亿”人口结构也意味着更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宏观层面,2023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万亿元;微观层面,依托港澳通关优势,“反向代购”、“北上消费”掀起的热潮持续为广东带来消费“流量”。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火热的消费市场,促使“天量”的物流在广东汇聚。2023年,广州白云机场累计接送旅客突破6300万人次,实现全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四连冠”;深圳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达160万吨,领跑全国……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广东加速集聚,深交所、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数据交易所等要素市场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产业迭代、消费升级。
2023年,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1万亿元,占全国增量比重8.8%。制造业贷款增量再创新高,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普华永道发布的《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研究报告显示,广东约1500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两年吸引了超千亿的公开投资。
广东省人大代表、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分析,随着各类产业资本愈发重视对“小巨人”企业的投资,引导资本市场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有助于广东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枢纽作用。
胡刚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东在过去几年通过户籍政策、资本要素市场、运输枢纽形成合力,打通了“人财物”的流量入口,让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
高水平对外开放提“质”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踏准时代节拍,一跃而成全国经济的领头羊。在成为超大经济体量后,广东唯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使经济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过去一年,广东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力牵引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也成为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最亮眼的关键词之一。
以珠江口为核心,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突破13万亿元。沿着珠江流域,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的泛珠地区以全国1/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1/3以上的经济总量。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广东将打开更大的经济增量空间。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系教授谢宝剑认为,广东亟需通过大湾区新阶段的建设,发挥好开放对国内大循环提质增效、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作用,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经济纵深。
过去一年,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重点合作平台活力迸发。横琴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推动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等产业项目加快导入;前海累计引进了全球头部服务商152家;南沙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总额超千亿美元;河套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顺利开园,首批16家香港科创机构、企业及服务平台入驻……
广东以大湾区四大重点合作平台联动为核心引擎,实现对内开放带动、对外延伸联系,粤港澳三地进入从全面“联通”向立体“融通”发展的新阶段。
在谢宝剑看来,正是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新阶段建设结出的硕果,推动区域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同时,也提高了国内外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往企业创新一线集聚,并促使这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顺畅流动,推动地方产业“立新柱”。
创新提“质”,也进一步推动了广东加工外贸的表现:比亚迪的去年四季度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销售商,广东品牌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展现出新兴实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到广交会参会人数占比从50.4%提升到58.1%,为广东外贸“微笑曲线”保持上扬注入新活力。
2023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再创历史新高、达8.3万亿元,总值继续稳居全国外贸第一大省。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合计增长33.7%。这一成绩的背后,正是基于广东在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同时促进全球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使得优质生产要素流向企业创新一线。
胡刚表示,随着近日广东自贸试验区正式成为我国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区域,未来有望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合作中,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长久的、正向循环的经济增长动力。
受访专家表示,广东这艘经济巨轮要行稳致远,挖掘经济增长更多“新质能”,就是要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而且要促进各项改革系统集成。通过深化改革增添新动力,进而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经济发展从“量”到“质”的坚实跨越。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