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莘縣馬本齋烈士陵園內,一位獨臂老兵已經在這守護瞭38年。他看著陵園從初修時的兩畝地慢慢擴建到十畝地,日復一日做著打掃陵園的工作,有時還會在政府和學校舉辦活動時擔任講解員。老人名叫蔡恩坤,是山東莘縣張魯回族鎮韓莊村的一名傷殘退伍老兵,38年的守護讓他已經成為習慣,一天不來心裡空落落的。

  受馬本齋感染當兵入伍

  蔡恩坤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自小便聽傢裡人講抗日英雄馬本齋的故事,“說他如何厲害,是個大英雄”。蔡恩坤當時就特別崇拜馬本齋,也是因為想成為像他一樣的人才參軍入伍。蔡恩坤於1968年年底參軍,當時他才18歲,傢裡人都很支持他。

  蔡恩坤在部隊做炮兵,一次任務時被機器切去瞭左前臂,於是在1973年結束部隊生活退伍回到傢鄉。1985年,莘縣為瞭紀念馬本齋為其建立烈士陵園,陵園一建成,蔡恩坤便主動要求去為馬本齋守陵。

  他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很多人都願意為馬本齋守墓,他也是在一群人中被選中的。蔡恩坤說,馬本齋除瞭打仗特別厲害,對老百姓也特別好。1943年,莘縣鬧旱災,半年沒下雨,一個麥季顆粒不收。馬本齋和他那些戰士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口糧中省出糧食來給當地老百姓,一起共渡難關。當地人都非常感謝馬本齋,蔡恩坤在申請去為他守陵時說:“這裡作為他(馬本齋)的第二故鄉,我們應該給他守著。”

  是守陵人也是講解員

  這些年蔡恩坤對這裡的樹木都產生瞭感情。他告訴北青報記者,院裡現在有三十棵楊樹,二三十棵柏樹,剛開始更多,大約有五十棵柏樹,近幾年處理瞭一些。他清晰地記得,樹是1986年3月12日植樹節那天縣政府帶領當地群眾植的,後面是蔡恩坤和朋友在晚上沒事時幫忙一起澆水,成活率差不多有85%。當時澆水是個大工程,蔡恩坤找朋友幫忙在門前挖瞭一個一米多深,大約一米長寬的水溝,用機器把水從井裡抽到溝裡,然後再人工一桶桶從裡面挑水,澆一次樹得三溝水才夠用,每隔二十多天澆一次,澆瞭三次樹苗才成活。

  蔡恩坤在陵園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打掃,柳絮亂飄的四月和落葉的秋後是最難打掃的時節,沒有活動的時候打掃也不著急,蔡恩坤感覺也不太累。由於他的左前臂被切去,剛開始打掃時候很費勁,但需要打掃的地方大概也就二畝地,隨著陵園不斷修繕,需要打掃的地界變大,蔡恩坤打掃的速度也快起來。最開始二畝地要打掃一上午,現在一天能打掃完十畝地。

  蔡恩坤告訴北青報記者,陵園剛開始隻有三間瓦房,2017年拆瞭重建之後,面積比原先大多瞭,宣傳品也多瞭。舉辦活動的時候是蔡恩坤比較忙碌的時候,需要跟大傢講馬本齋的故事,他剛開始對馬本齋瞭解不是很深入,“兩三句就說完瞭,後來自己覺得不合適,就去問村裡老人,慢慢瞭解也越來越深”。現在對於馬本齋生前的一些故事以及與莘縣的交集他立馬就能回答。“自己越瞭解,也越崇拜他。”蔡恩坤說。

  獲得榮譽時感覺愧不敢當

  讓蔡恩坤印象深刻的是1987~1988年的時候馬本齋的老部下來參觀。“他們一看見馬本齋的塑像,跪那就哭,走的時候還拉著我的手說‘把老首長、老領導交給你瞭,拜托一定給看好’。”馬本齋和部隊戰士的感情深深打動瞭蔡恩坤,從那以後他更感覺到自己這份工作的意義“跟以前不一樣瞭”。

  2015年,蔡恩坤被叫到縣裡說申請“莘縣好人”,“這個榮譽我覺得有點高,後來又評聊城好人、山東好人,各行各業都有比我貢獻大的人,我覺得真是愧不敢當。”蔡恩坤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隻是在做平時應該做的事情,“在這待這麼多年,再不瞭解馬本齋的故事,再不跟學生講講,算個啥人呢”。

  前年,蔡恩坤在電視上看到“紅色教育進學校”,於是他開始主動聯系學校給孩子們普及馬本齋的英雄故事。他說,自己不想天天閑著,幹這個工作比閑著有意義,“這麼多年,要是一天不在這裡,也感覺心裡空落落的。以後身體要是不行瞭,孩子願意接的話,就讓他們接著幹”。 文/本報記者  匡小穎  實習生  武雨晴

  統籌/孫慧麗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