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莉莉)1月28日7時,山西呂梁山裡的氣溫接近零下20℃。在太興鐵路48公裡處的風坪嶺隧道內,積水順著縫隙緩緩滲出,幾個小時後,隧道內就結出60多厘米長的冰柱。

  風坪嶺鐵路隧道位於呂梁山的東邊山腳,一個在地圖上隱藏在復雜等高線中的小山頭,41歲的王偉是中國鐵路太原局太原工務段古東橋隧工區工長,敲冰開路,是他和工友們每日主要工作。作為傢族第三代鐵路“打冰人”,他接手父輩傳承,共同守護沿線鐵路和隧道,已經幹瞭20多年。

 天一亮,王偉和工友出發前往隧道內除冰。(圖片由太原局太原工務段趙哲昌提供)

  “我們必須趕在太原開往呂梁老區的蔡傢崖號客車開來前,把冰全部打一遍,如不及時清理,會對隧道邊墻、道床、水溝蓋板結構表面造成損害,對運行造成重大安全隱患。”王偉說,每天由山西太原通往興縣的太興鐵路從這裡穿行而過,如不及時處理,冰塊碰撞機車就會十分危險。

  此時,頭戴照明燈,拿著特制扒鎬、鋼釬的工友們走進寒冷的隧道。很快,王偉發現一處結冰點,依附在隧道墻壁上的冰柱格外醒目,體積約有2立方米,平整的地面上隆起瞭一塊厚厚的冰坨,他順勢拿起打冰鎬,一頓噼裡啪啦地敲擊聲 ,冰坨頓時裂開瞭口子。

  工友正在敲擊凍結在隧道內的側壁冰柱。(圖片由太原局太原工務段趙哲昌提供)

  采訪中記者瞭解到,鐵路隧道有著嚴格的安全限界距離,如果側壁上的結冰厚度超過30厘米,會侵入限界砸住列車;地面結冰厚度也不能超過25厘米,否則容易造成列車脫軌。

  為瞭清除隧道內的“障礙物”讓列車免受襲擾,王偉和隊友們24小時待命,隨時出動,半夜打冰是他們冬季工作的常態。

一次清除大概要2—3個小時才能完成。(圖片由太原局太原工務段趙哲昌提供)

  今年是王偉工作的第22個年頭,從2000年上班就一直工作在這裡,他對隧道內結冰特點和結冰地點瞭如指掌,很快,他又在隧道拱頂處發現瞭一處結冰點。

舉著6米長的特制打冰工具,工友們正在清理拱頂冰柱。(圖片由太原局太原工務段趙哲昌提供)

  為瞭除拱頂處冰,工友們用的打冰桿長6米,由3節鐵桿組成,每根有40斤重,如果掌握不好,鋒利的冰碴和冰塊會隨著冰桿往下掉,稍有不慎就會被掉落的冰塊砸傷頭和臉。

  王偉說,“使用打冰桿在隧道內作業,不僅要力量,還得要技術,尤其扒鎬砸冰時還要註意不能傷到電纜。即使有著多年經驗的老師傅,掄四五下,胳膊就沒勁瞭。”就這樣,靠著你持鎬我拿鏟的配合,碩大的冰塊被一點點清除下來。

 工友在清理隧道內的床積冰。(圖片由太原局太原工務段趙哲昌提供)

  山裡的冬天很冷,打冰的時候,身上出著汗很熱,但臉和手腳都是冰涼。至於為什麼堅守在大山裡一幹就是20多年,王偉的回答很簡單:傳承。

  20世紀50年代,王偉的爺爺王佐轉業分配到太原工務段太原橋隧車間,從事隧道橋梁養護維修工作。因多次治理隧道滲水難題,受到表彰獎勵。1980年,王偉的父親王啟榮接班,作為工長,他帶領工友除堅冰、治滲水、保暢通,29年默默紮根呂梁山,盡職盡責守護橋梁隧道安全。2000年,從忻州鐵路技校畢業的王偉,也加入到父親所在的古東橋隧工區,幹起瞭橋隧工。

為防止擊落的冰塊二次結冰,隊員們要將幾十斤重的冰塊搬運出隧道。(圖片由太原局太原工務段趙哲昌提供)

  一番敲冰、鏟運、撒鹽作業後,遠處響起急促的口笛聲,不一會兒,列車呼嘯而來,鳴笛聲響徹隧道。

  一把打冰鎬傳承三代人,半個多世紀過去,祖孫三代經歷瞭新老鐵路的交替變化,不變的是他們拿著手中的打冰鎬,清除結冰,為沿線列車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