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間,我們從零開始,把建造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這條路走通瞭。”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設計師鄒田驥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載荷工程技術專業研究團隊,在參與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建造工作中,不斷突破技術壁壘、攻克技術難關。

  團隊現有職工54人,其中“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科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1人,35歲以下青年占比63%。團隊先後參與瞭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載人空間站等歷次載人航天工程研制任務。

  鄒田驥介紹,團隊主要承研的產品是中國空間站上國際覆蓋學科領域最廣的重大空間科學研究設施——科學實驗櫃。每一個實驗櫃都是一個小型的太空實驗室,每個都相當於把地面上的一個至少十多平方米的實驗室縮小到瞭兩立方米的空間中,搬到瞭太空中去。

  科學實驗櫃采用“架構開放、組態靈活”的設計思想,開展多學科一體化協同設計,突破瞭30餘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實驗關鍵技術,載荷承載比超過國際同類設施2倍以上,可支持空間站整個運營期上千項科學研究項目的滾動實施,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由於西方技術封鎖,中國一直不能使用國際空間站的太空實驗室,中國人能否獨立研制出自己的“太空實驗室”?這是10年前中國空間站應用載荷工程技術團隊遭遇的質疑。

  讓鄒田驥自豪的是,這一技術成果的實現,隻用瞭10年。“10年間,這條從0到1的創新之路,中國人不僅走通瞭,還走到瞭國際前沿。”

  每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科學載荷都幾乎全新,都是“從0到1”的創新之路。鄒田驥說,無經驗可借鑒,一個看似很小的問題,往往要經過上百次嘗試和實驗,才能有一個定型的設計。

  而他所在團隊研制的核心艙實驗櫃在軌2.5年,持續開展空間實驗,問天艙在軌超過1年,運行狀態穩定,夢天艙在軌接近1年,狀態正常,科學成果持續產出中,為空間站建造期任務圓滿收官奠定瞭基礎。

  成功背後離不開團隊夜以繼日的付出。鄒田驥記得,部門主任王珂副總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搞科研都是這樣,要想跟國際競爭、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必須賽跑。”為瞭搶節點保交付,團隊連續三年春節無休,確保工程不停擺。

  團隊近幾年先後獲得瞭“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中國科學院四強標兵黨支部”等榮譽,20餘人次獲得十佳員工和優秀黨員稱號。

  “這是黨和人民對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我們將繼續苦練本領、創先爭優,不負青春、不負黨和人民。”面對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鄒田驥表示,集成技術中心將繼續秉承載人航天精神和科學傢精神,心無旁騖、力戒浮躁,坐得瞭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踐行新一代航天人積極進取、淡泊名利的時代精神,讓無悔的青春在汗水中閃閃發光,在實現空間科技強國夢的征途上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