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近乎癱瘓的奧賽天才的成長故事。

出生時醫生斷言他活不過10歲,並一生都要在輪椅上度過。

不料,正是這個半癱的殘疾人,若幹年之後拿到瞭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錄取通知,成瞭勵志故事的主角。

他就是樓印根,一名用自己的堅強和智慧感動世界的00後。

01

樓印根出生於2003年,他的父母都是華人,母親黃慧華來自江西黎川,父親樓向東來自浙江義烏。

他們在南京大學讀書時相識並戀愛,後來雙雙出國。

在這期間,黃慧華懷孕瞭。

但是,懷孕後的體質情況似乎有些異樣:在孕期,黃慧華患上瞭妊娠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病。

而且,她發現腹中的胎兒靜悄悄的,沒有絲毫動靜,不像懷大女兒時那樣有各種胎動。

後來,樓印根還是平安出生瞭,可是他的心臟有雜音,還患上瞭嬰兒黃疸,在吃奶時總是嗆奶。

一切似乎都預示著不好的征兆,巨大的壓力像陰雲一樣籠罩在一傢人的頭上。

出生後的幾個月,樓印根的身體顯得有些無力,總是抬不起頭,腿也蹬不直。

傢人愈發擔憂,就帶著他去看醫生。

醫生卻說,這隻是“一個比較懶惰的男孩”,沒啥病。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樓印根的病情加重瞭,傢人再次帶他去醫院做瞭全面檢查。

檢查結果如晴天霹靂——樓印根最終被確診漸凍癥。

這種病大約在每8000至10000名嬰兒中才有一人發病,患者的肺活量隻有正常人的20%,還必須應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癥、脊柱側彎、臀關節脫位、腎結石等並發癥。

醫生說,得瞭這種病的嬰兒,一般活不到10歲。

可是母親黃慧華卻不信邪:“全世界都放棄他的時候,我也不願意放棄他。”

她辭掉瞭全職工作,專心在醫院照顧兒子。

當時黃慧華剛來美國,對於美國的醫療系統一無所知,隻能從頭開始學習各種醫學詞匯。

同時,由於樓印根病情特殊,她必須24小時跟著兒子。

除瞭母親,樓印根自己也遭瞭不少罪。

一天中90%的時間,他都必須強迫自己運動,因為一旦身體變形病情就會加重。

樓印根的頭部乃至於全身都沒有力氣,一旦頭垂下來就無法重新抬起,進而會像霍金那樣變形。

在11歲前,樓印根已經經歷瞭四次痛苦的大手術,在完全癱瘓的邊緣走過好幾次。

在脊柱融合手術中,他的脊柱被融合成一條骨頭,由兩個鈦合金棒插入脊柱兩側以支撐體重,就這樣堅強地走到瞭今天。

這些對於一個不到11歲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不可承受之痛。

但是,樓印根和傢人不但扛瞭下來,還在治療的過程中發現瞭意外之喜。

02

七歲時,樓印根參加瞭一場名為“Measure of Academic Progress”的測試,結果表明他的數學成績非常突出。

於是,黃慧華和樓向東開始刻意培養他的數學能力。

由於疾病纏身,樓印根每天能用來學習的時間隻有一兩個小時。

但是,這個天才少年的稟賦卻超出瞭所有人的預期。

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樓印根參加瞭美國AMC10競賽,這是一種面對初三和高一學生的數學競賽,而樓印根在所有參賽學生中排名前0.5%(相當於在1000人的比賽中拿到前五名)。

這時,11歲的他剛剛做完脊柱融合手術,比正常參賽的選手們小瞭四五歲。

數學老師發現瞭樓印根的天賦,向正在組建美國數學競賽國傢隊的教練大衛·佈朗推薦瞭他。

層層選拔後,樓印根作為兒童組中年齡最小的成員,成功入選瞭國傢隊。

2014年,第五屆世界數學團體錦標賽在中國北京舉辦。

作為大賽史上第一位罕見病選手,主辦方一開始擔憂他的身體狀況,曾一度勸他棄賽。

不過,樓印根還是堅持瞭下來,並且得到瞭特許的考試條件。

考試時,黃慧華被特許進入考場,每次樓印根算出題目答案,就輕聲告訴母親,由她謄寫在答題紙上。

為公平起見,樓印根的輪椅上安裝瞭各種攝像機及錄音機,以便實時監督。

最終,樓印根在這場270多人參與的競賽中,拿到瞭第13名,榮獲金牌,在美國隊的兒童組中是唯一獲此殊榮的成員。

更驚人的是,在整場考試中,由於他的手不能握筆,所有計算都是依靠心算完成的。

後來,接連拿下許多數學大獎後,樓印根在2020年10月在SAT考試(美國高考)中考取瞭1560分的好成績——滿分是1600分。

由於出色的成績和驚人的天賦,他同時被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大學錄取,最終樓印根選擇瞭麻省理工學院。

出於疫情的原因,被錄取後的第一學年並沒有實地開學,而是采取瞭網上授課的方式。

可是,到瞭大二,學校恢復瞭正常的教學秩序,這讓一傢人犯瞭難。

不僅面臨著高昂的學雜費用和額外的殘疾護理費,樓印根在學校的生活自理也成瞭問題。

幾經權衡之下,母親黃慧華跟隨樓印根一起來到瞭麻省理工,向校方申請瞭一間雙人宿舍,以便照顧他的起居。

03

無論是到瞭麻省理工之後,還是之前居傢期間,親人的支持和陪伴都是樓印根前進的重要力量。

過去多年來,黃慧華因為穿衣如廁等問題,每天需要抱起兒子20 次以上。

兒子考上麻省理工後,黃慧華已經55歲瞭,仍然在堅持陪伴著他。

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無微不至,更是在精神上引導著樓印根的全面發展。

盡管每天的照料非常疲憊,但她還是會抽出時間與兒子討論種種前沿問題,比如人工智能、工業革命……

在母親的引導下,樓印根對於科學的興趣日漸濃厚,有時會與授課的量子力學教授熱烈討論連續三個小時。

除此之外,他還在麻省理工輔修瞭哲學,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歡寫詩。

疫情期間,為瞭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給自己和兒子提供充足的營養,黃慧華在宿舍裡想盡瞭辦法,甚至嘗試用豆子種植豆芽。

黃慧華曾對記者說:

“做不瞭一件很長的事,那就分成幾個小的東西,就像是時刻加油法。

他(樓印根)的身體相當於帶瞭一個容量很小的油箱。

像我們正常的人,可能容量很大,可以一口氣跑很遠的地方。

但是對他來說,就是走一點點,加一點油。

最後經過這種慢慢的堅持,也能到達很遠的地方。”

面對困境乃至絕境,母親從未曾想過放棄兒子,反而一直科學教導、言語之間全是鼓勵,這種樂觀的精神,不僅給瞭樓印根面對生活的信心,還帶動和鼓舞瞭全傢人。

父親作為傢裡的經濟支柱,一直在外拼命賺錢,但隻要一有空回傢就陪著兒子讀書學習;姐姐弟弟也十分懂事,一直盡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照顧樓印根。

黃慧華的口頭禪是,“不主動出擊,就會被動挨打!”

所以一傢人都沒有自怨自艾,就此躺平,而是集中所有支持和力量,把一個看似什麼都做不瞭的孩子托舉到瞭難以想象的高度。

從一個生存困難的漸凍癥嬰兒,成為瞭數學天才、考入MIT,收獲奇跡般的人生。樓印根值得點贊,他的傢庭更值得。

看著兒子一天天變好,看著傢人的付出沒有白費,在照顧兒子的這些年裡,母親黃慧華總能冒出很多極具人生哲理的句子,其中有一句,讓益美君很感慨。

她說:“生活就像微積分,每個東西看起來好像不值一提,但是加起來可能會很大地影響結果。”

樓印根的每一次忍耐,每一次自我挑戰,傢人的每一句鼓勵,每一次陪伴,看似那麼微不足道,但日復一日,最終爆發出的能量,足以把這個曾經陷入泥潭的傢,拽出來。

這是勇敢,更是面對困境時,最大的智慧。

很多人也會覺得,樓印根之所以能成功,除瞭傢庭環境因素外,跟先天因素有極大的關系,很多結果不是單憑你足夠努力就能得到的。

的確,“努力就能成功”,這句話本質上是一句理想,它多少帶點運氣的成分,也需要環境和機遇加持。

但對於深陷泥潭中的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定一個多偉大的目標,要逆風翻盤,要走上人生巔峰,僅僅得是先讓自己走出來

一步,兩步,三步......敢於邁出那一步,不放棄微不足道的每一步,才不會越陷越深,才有機會看到100步之後的風景。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去創造的“環境因素”。

至於運氣和機遇,能有當然更好,就算沒有,你眼裡看到的,也早不是那一汪泥潭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