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看牙嗎?你知道嗎,這可能是“牙醫恐懼癥”!牙醫恐懼癥是指患者在牙科就診時的異常心理狀態、生理狀態和行為狀態,主要表現為緊張、焦慮,無法控制情緒和行為、心跳加速、渾身冒汗、血壓異常、面色蒼白等,甚至還會為此采取逃避行為。它不僅會給口腔科醫護的治療操作增加難度,甚至會引起器械誤吞、誤傷舌頭、唇頰黏膜、面部皮膚等不良後果。
據不完全統計,90%的人都存在“牙醫恐懼癥”。看牙時機器發出的聲音、口腔科獨有的消毒藥品的味道,都是無法回避的恐懼感來源。如果曾發生過應激性痛苦事件,比如在童年時期曾在牙科有不愉快的經歷,如牙痛、嗆水、失敗的拔牙手術等,其心理陰影往往很難消除。還有一些人,經常受到傢人、朋友、社交媒體誇張化地對牙科的不準確表述,容易因負面宣傳而產生心裡恐懼。
看牙醫確實是令人緊張的事,從我們意識到自己離預約拔牙、補牙或手術的時間逐漸逼近,到你坐在牙醫的診療椅上準備接受局部麻醉,當牙醫拿著發出高頻聲音的器具時,這些時時刻刻都令你身心感到害怕、恐懼。因為牙醫恐懼癥,就算牙齒很痛也不願意去看牙醫,導致病情的延誤,錯過瞭最佳治療時機,小問題被拖成瞭大問題!
大朋友如此,小朋友就更不用說啦!對於兒童來說,有時候這種不安全感來源於自身恐懼看牙的傢長,所以當孩子看牙時,傢長的盲目安慰,如聲音顫抖、眼神閃躲卻告訴孩子“你千萬不要害怕”、如隨口保證“看牙一點也不疼”,有時候起著適得其反的效果,加重瞭兒童的“牙醫恐懼癥”。還有一些傢長經常會用“威脅”的方式讓孩子聽話,例如“你再不乖,醫生會給你打針”、“再偷吃零食,牙醫叔叔就會拔光你的牙齒”等,這些都會誤導孩子對牙醫的看法。那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讓大小朋友不再害怕看牙呢?如何教會父母科學地引導孩子,正確對待看牙這件事,是非常需要被關註的問題。
首先,要做到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檢查定期檢查口腔。早期的補牙和常規的洗牙。小朋友可以及時通過窩溝封閉、定期塗氟、不良習慣早幹預等無痛的治療,把問題最小化接觸。另外,在適齡期,傢長就可以逐漸引導孩子閱讀《我不怕看牙醫》、《牙細菌大作戰》、《牙蟲大搬傢》等繪本,從小知道看牙沒什麼可害怕的,它就像檢查體重、身高一樣常規。父母應該做榜樣,遇到牙齒問題要第一時間處理,並且給孩子機會教育,讓他們從小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
當牙齒出現問題時,看牙醫是一件正常的事。如果自己感覺出現牙齒疼痛、牙齦紅腫等明顯的不適,請鼓起勇氣,勇敢面對!隨著醫學的進步,牙醫的醫療理念也是微創、無痛的,會有不同的方法來幫助緩解治療可能會帶來的不適感。
在檢查的過程中,除瞭口腔內的檢查以外,口腔CBCT(口腔頜面錐形束Cone beam CT)的檢查是完全無痛的,它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多維度定位的功能可以幫助醫生準確、快速找到問題所在,並給予對癥的治療。
治療過程中,為瞭緩解看牙的緊張,醫生往往會在診室播放一些輕音樂,甚至允許看牙的大小患者點播歌曲哦。聽著自己喜歡的歌曲。
治療疼痛方面,目前大多數情況,隻需要局部麻醉下進行治療即可。有過度焦慮和緊張的情況,可以適當給予鎮靜藥物,比如大小朋友看牙前預先服用散利痛、佈洛芬等止疼藥物,降低疼痛感,能更放松的配合整個治療過程,縮短治療時間;極少數情況,比如年齡偏小的寶寶,無法配合較長時間的治療,可以給予笑氣鎮靜、甚至全麻下進行口腔治療,這種情況需要前往口腔專科醫院才能進行治療。
治療後也可以按照醫囑,服用一些消炎鎮靜、止疼、止血的藥物,來減輕某些治療可能會帶來的術後疼痛感。比如在經歷瞭拔牙後、種植牙術後,藥物可以大大減輕我們的不適。
牙醫不僅僅在業務和技術追求精益求精、為就醫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也要思考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大眾的“牙醫恐懼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口腔醫護正不遺餘力地推進“橡皮障”技術。相信被做過“抽牙神經”、“根管治療”的大小朋友都有感受,醫生需要用不同型號的“針”放到牙齒裡,清理牙齒裡的感染物,還需要不同的藥水進行沖洗,味道不是很好。特別是兒童患者,當看到牙醫的工具時,不能控制自己的恐懼,往往容易有誤吸、吞針的嚴重風險。橡皮障技術就是使用彈性高的橡皮佈,將接受治療的牙和口腔隔離,僅僅暴露我們需要被治療的牙齒,有瞭這層保護屏障,就不再害怕各種銳器放到我們的嘴裡,也沒有難聞的各種藥物流進我們的口腔,杜絕瞭銳器的誤吸及嗆咳,大大增加的安全性。
除此以外,日常的自我口腔保健是相當重要的。口腔清潔工具的出現,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口腔衛生變得更加方便,如電動牙刷、牙線、牙縫刷、沖牙器、漱口水等。牙刷的進步,如電動牙刷和聲波牙刷,可以更徹底地清潔牙齒,達到更好的清潔效果。牙線、牙縫刷、沖牙器則可以清除牙齒間的食物殘渣,防止牙菌斑的產生。漱口水可以減少口腔中的細菌,預防齲齒和牙周疾病的發生。通過利用這些方法和工具,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口腔健康。
(作者系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