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張楓梧今年96歲瞭,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老人收到一份禮物——一本《中朝友誼海樣深》的小冊子。上面收錄瞭父親當年登載在《人民日報》上的《咸媽媽和志願軍》一文。

  我的父親是江蘇揚州邗江人,1943年參加革命,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父親是24軍後勤部的通聯幹事,經常在前線采訪,寫瞭大量珍貴的戰地日記。

  手裡捧著這本書,父親的思緒回到瞭戰火紛飛、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又回到瞭朝鮮“阿瑪尼”咸媽媽身邊,眼裡泛起瞭淚花。

  “為瞭傷員們早健康,為瞭前線上打勝仗,不覺苦來也不覺累,從早到晚河邊忙。河裡的流水清到底,水清正好把衣裳洗,天天洗來月月洗,洗出瞭中朝的深厚友誼……”這是《咸媽媽和志願軍》文章開頭的一首詩,父親至今仍能背誦。

  父親說,咸媽媽的真名叫咸在福,她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發髻梳得整整齊齊,精幹得很。“當時我們的駐地在上甘嶺附近的小山村裡,咸媽媽的傢也在這裡。咸媽媽對待志願軍就像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看到志願軍同志就笑著揮手打招呼,不管炮火多激烈,她都鎮靜地為志願軍傷員洗衣、燒水……”父親深情地回憶道,自從志願軍某部後勤醫療二所進駐該村,咸媽媽給志願軍傷員同志洗瞭2000多件衣服。

  父親至今還記得,有一天午飯後,傷病員們在山洞的病房休養或在附近休息。突然,不遠處傳來飛機的馬達聲。這時,咸媽媽正頂著一筐洗凈的衣服。她聽見飛機來瞭,急忙往回跑。猛一抬頭,看見一些傷病員還沒有發現敵機,急得大聲呼叫,提醒大傢立即撤進防空洞。

  “嗡嗡的馬達聲逼近,山頂上的哨兵馬上發出警示。須臾間,十幾架敵機俯沖下來,四五十顆炸彈和汽油彈在附近爆炸,煙霧瞬間吞沒瞭整個山頭。”父親回憶道,咸媽媽看到有幾座房舍著瞭火,放下衣服就鉆進瞭熏人的煙火中,幫助看護班的戰士搶救被子、用具。

  “搶救結束後,傷病員都圍過來看咸媽媽有沒有受傷。”父親說,當時他看見咸媽媽的衣服被燒爛瞭,頭發被燒焦瞭,雙手也受傷流血瞭。

  “在那次空襲中,咸媽媽傢的房屋被燒成瞭灰燼,她沒有流一滴眼淚。但當她得知一位戰地護士在空襲中犧牲,咸媽媽哭瞭,傷心得連飯都吃不下。”父親說。

  咸媽媽沒有房子住瞭怎麼辦?志願軍戰士立即幫她重建房屋。

  有的同志腳負傷,行走不便,仍堅持幹活,手掌磨出泡瞭也不肯休息;有的同志手腳都負瞭傷,還忍痛幫助咸媽媽扛木頭。5天後,咸媽媽在志願軍傷病員的幫助下,又重新蓋起瞭一座新屋。父親說,新屋建成後,他們起瞭個名字——“中朝友誼宮”。

  不久後,戰士們在被炸的土地上種瞭樹苗和蔬菜。父親有感而發,寫下瞭一首短詩:“在那硝煙彌漫過的山坡上,在那彈坑佈滿瞭的溪流旁,志願軍戰士把小小的杉樹苗,一棵棵一行行辛勤地栽上。志願軍是和平花園的園丁,給戰火中的朝鮮帶來瞭生命和希望,他們栽上瞭幼苗也就種下瞭友誼,這友誼將和幼苗一起生長。”

  出國作戰前,父親在遼寧安東(現遼寧丹東)拍攝的照片。

  “部隊轉移後,我們就再也沒見到過咸媽媽。我們戰友日後重聚時,大傢也都會想起這位朝鮮的咸媽媽。”父親後來還給那個小山村寫過信,不過沒有收到回音。(張藝萌)

  記者:張瑞傑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