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若葵
在我們身邊,不難發現這樣一些孩子,他們曾經是同齡人中的尖子生,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升學壓力的加大、他們的學習狀態大不如前:上課走神兒、寫作業拖拉、學習提不起興致、考試成績明顯下降,面對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習慣於說“我不懂”“我不會”“別人都訓練好久瞭才報名參加這個項目,我沒準備,肯定輸”“我是學渣,不可能會做這麼難的題”“別人那麼優秀,我比不過的”……
無論是遇到問題還是面臨挑戰,這些孩子往往第一時間表現出消極、悲觀、退縮、沮喪,還沒嘗試、沒努力就從心裡認定自己“不行”、打退堂鼓,明顯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有的孩子甚至還表現出憤怒和抗拒,傢長一說學習,他就立馬“炸鍋”,摔東西撕書,情緒失控。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習得性無助”心理導致的。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傢賽利格曼提出的,它指一個人覺察到自己的行為不可能達到特定的目標,或沒有成功的可能性時,產生的一種無能為力或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
孩子為什麼會感到無助?最明顯的就是外界的消極評價和持續不斷的失敗經歷,比如孩子在學校經常被老師批評,或被同學疏遠、奚落、嘲笑、歧視甚至侮辱,學習成績明顯退步等,因此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抑鬱、無助,社交退縮,行為緊張,語言、思維和註意力水平下降,進而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以至於在面對學習和同伴交往時,就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目標感下降,意志力薄弱,索性不作為。
在傢庭中,如果父母的期望過高,要求孩子事事拔尖,在學習上更不能落後,而孩子在現實中卻屢屢失利,兩者之間的矛盾會加深孩子的挫敗感。在這種狀況下,傢長再以“為你好”名義,鮮有表揚、肯定,試圖以打壓教育方式刺激孩子上進,並采取嚴格安排孩子的作息,甚至使用監控等手段督促學習,都會使之產生焦慮和恐懼情緒,容易自卑。久而久之,無望感、對未來不再抱有積極的期待、逃避情緒就會困擾孩子。而有些傢長缺乏耐心,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也會打擊孩子的自尊、自信和做事的熱情,形成遇事退縮的個性。
此外,一些孩子爭強好勝,執著於與他人競爭,喜歡事事爭先,表面看來這樣的孩子比較上進,但天長日久容易陷入“比較”的怪圈、走入極端,而忽略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當遭遇失敗時,他們會過度苛責自己、否定自己,不能正確認識自身能力,最終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避免孩子受此困擾,傢長首先要做一些嘗試和改變。
“共情”讓孩子不再孤單
在很多事情上,傢長的反饋左右著孩子的情緒。“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內心很孤單,最需要的是理解,是自己真真切切被愛的感受,而父母的“共情”無疑是一劑良藥,它如同黑夜裡的一盞明燈,照亮孩子的內心。因此,在孩子遇到挫折、產生負面情緒、感到無助時,傢長應及時做出情感回饋——關註孩子每一次情感、情緒表達,關心地詢問、耐心傾聽、感同身受,心態平和地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緒,真誠地告訴他“無論發生任何事情,爸爸媽媽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你、陪伴你、幫助你”,這樣的情感支持能降低孩子內心的焦慮,避免其陷入無助狀態或減輕無助的程度,盡快放松下來。
建立積極的思維方式
我們對一些事件做出怎樣的解讀,對我們的心情和之後的應對方式將產生不同的影響。比如,面對孩子處境不佳、沒有進取的動力、習慣選擇放棄的狀況,父母朝著積極方面去解釋和引導,孩子就會擁有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反之,孩子就會擁有消極悲觀的思維方式。因此,傢長首先要克制自己的焦慮情緒。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和孩子交流時,註意自己的語氣和措辭,用溫和的、善意的話語,讓他明白,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通過行動來改變自己的劣勢,成於做、毀於怠,爸爸媽媽相信他的潛力。
傢長幫助孩子客觀地分析失敗的原因,看到失敗是暫時的,總結經驗教訓,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思維方式,遇事多想好的一面,提高其學習動機。
扮演孩子擺脫困境的“推手”
父母和孩子共同設定一個合適的目標、列出具體的行動計劃。告訴孩子,他在嘗試的過程中也許不會一帆風順,但隻要堅持,每天付出一點、進步一點,日積月累就會從量變達到質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
支持孩子勇敢嘗試,陪伴他將行動計劃付諸實施;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肯定、鼓勵;在孩子受挫、懶得努力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關註,認真傾聽他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肯定他的努力和付出,接受並疏解他的負面情緒,熱情鼓勵並推他一把,扮演孩子擺脫困境的“推手”。
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優勢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相對擅長的事。對於“習得性無助”的孩子,父母盡量引導他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比如,有的孩子數學一般,但寫文章好、外語好,或者有藝術天賦,父母可以適當放大孩子的長項,鼓勵他發展自己的優勢,把能做好的事做得更好。
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學校,牛娃、學霸確實存在,如果把別人傢孩子鎖定為比較對象,永遠能找到比自己傢孩子更優秀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越比越焦慮。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父母首先戒除攀比心,教會孩子理性看待競爭環境,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著眼於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看到自身成長和進步,認可自己的價值,建立起自信。
另外,學習生存技能,能讓孩子獲得對生命的“掌控感”,也能有效避免“習得性無助”的發生。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