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沈 唯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遊戲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休閑娛樂項目,尤其受到青少年等年輕群體的喜愛。與此同時,網絡遊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漸凸顯,許多人沉迷網絡遊戲無法自拔,給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網絡遊戲成癮的機制是什麼?6月5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張效初教授團隊首創性地探討瞭網絡遊戲成癮者在價值決策中的損失厭惡情況,並結合認知計算建模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解析瞭潛在神經環路的適應性變化,運用多種手段為理解網絡遊戲成癮者的定義和機制提供瞭重要線索。相關研究成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於《行為成癮雜志》。

  “網絡遊戲成癮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模式,涉及行為習慣和腦機制的相互作用。”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特任副研究員查汝晶告訴記者,從行為習慣層面上看,遊戲的可獲得性、獎勵系統和社交互動等因素會增強遊戲本身的吸引力,導致用戶形成成癮性的行為習慣。

  查汝晶表示,另一方面,相應的行為習慣會伴隨大腦神經適應性和獎賞系統的變化。長期過度遊戲會引起大腦中獎賞回路的異常激活,導致成癮者對遊戲的獎賞反應過度增強,同時對現實生活獎勵的反應減弱。這一點也解釋瞭部分沉迷網絡遊戲的群體在現實生活中會感到更加孤獨和空虛,生活態度消極,存在社交障礙等。

  此項研究重點關註瞭網絡遊戲成癮者在價值決策中的損失厭惡情況。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博士生洪偉介紹,損失厭惡是指人們對於損失的敏感程度高於同等價值的收益,與可能失去潛在利益相比,人們更傾向於避免造成自身的損失。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損失厭惡表現為在面對風險或不確定性的決策時,傾向於選擇安全的選項。“過度或過少的損失厭惡都可能對個人造成不良影響,包括強化情緒反應、出現決策偏差以及對風險的過度避免等,這些情況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生活決策,使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錯失一些對自己有益的機會。”洪偉說。

  研究發現,與沒有網絡遊戲成癮的健康者相比,成癮者在價值決策任務中表現為損失厭惡降低。這意味著他們對損失的敏感程度較常人更低,在面臨選擇時傾向於冒險或選擇潛在損失更大的選項。

  尾狀核和海馬體都是大腦學習記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尾狀核對人們形成行為習慣有重要作用。此項研究表明,網絡遊戲成癮者大腦的左側額下回和尾狀核與海馬體之間的連接指標顯著降低,這說明成癮者的獎賞評估相關網絡功能集成能力和多樣性有所下降。“這些結果或許反映瞭網絡遊戲成癮者不能很好地評估收益和損失結果信息,也進一步解釋瞭成癮者持續沉迷遊戲而難以退出的原因。”查汝晶表示。

  該研究揭示瞭網絡遊戲成癮者在價值決策和腦功能連接性方面存在的特定變化,有望為網絡遊戲成癮的診斷提供一種客觀的生物學依據。研究團隊認為,結合這些生物學特征和臨床評估工具,人們今後能夠更準確地診斷和鑒別網絡遊戲成癮。查汝晶介紹,研究發現的生物學特征還可以結合已有的經顱磁刺激、電刺激等非侵入性成癮治療方法,開發和優化網絡遊戲成癮的特定靶點治療方案。

  “我們呼籲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加強對網絡遊戲成癮的認識和瞭解,充分意識到沉迷網絡遊戲給自身健康帶來的危害性,管理好時間以及設置適當限制,有效預防網絡遊戲成癮。同時我們還應建立和加強青少年周圍的社交聯系和支持系統,包括傢庭、學校、朋友和其他支持網絡,幫助青少年共同克服和應對遊戲成癮。”查汝晶說。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