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冰桶挑戰”活動,讓漸凍癥群體逐漸被全世界熟知。

  漸凍癥,全稱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簡稱ALS),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患病者會面臨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以至癱瘓,似乎身體被逐漸凍住一般,但在整個病程中,他們會始終保持清醒的意識和良好的皮膚感覺能力。

  盡管漸凍癥是個罕見病,但“漸凍人”群體似乎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宇宙之王”霍金、抗疫英雄張定宇、京東前副總裁蔡磊……這些ALS患者的人生經歷,讓我們對這一疾病有瞭更多更深的瞭解。

  2023年6月21日,是第二十三個“世界漸凍人日”。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發展,漸凍癥群體是否越來越多?漸凍癥的生存期是否有所延長?又有瞭哪些新的治療方式?如何才能促進漸凍癥創新藥物的研發?帶著這些疑問,澎湃新聞記者近日采訪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嬿。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嬿出診。受訪者 供圖

  澎湃新聞:當前在臨床上,漸凍癥群體是否越來越多?發病年齡在幾歲左右?國內外有差異嗎?

  陳嬿: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國內沒有對漸凍癥群體做過一個流行病學的調查,但從臨床來看,近年來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這主要是大傢對這一疾病的認識加深瞭,過去遇到這樣的疾病,很多人不瞭解,在很多醫院也無法得到確診,但隨著國內對於這一群體的患者的宣傳和科普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人會意識到這種疾病的可能性,也導致瞭這類患者被發現的多瞭。

  當前,年輕的漸凍癥群體較原先多瞭,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疾病的低齡化、年輕化趨勢。此前就有研究顯示,中國漸凍癥群體的發病比歐美國傢要早,歐美普遍發病時間在65歲左右,而中國則是在50歲左右,目前,國內40歲以上的患者也比10多年前看到的多瞭。

  澎湃新聞:很多人會將漸凍癥(簡稱ALS)與脊髓性肌萎縮癥(簡稱SMA)這兩種疾病混淆,認為這兩種都是神經肌肉病,且都是以肌萎縮、肌無力為主要表現,在臨床上,這兩種疾病有區別嗎?如何區分呢?

  陳嬿:從發病年齡上來看,SMA患者往往在1-2歲時發病,但ALS不會那麼早發病,大部分ALS患者是在成年期發病,僅僅有極少數ALS患者在20歲以下,甚至4-5歲左右發病。

  從癥狀上來看,SMA多以近端肢體和軀幹,以進行性、對稱性肌無力和肌萎縮為主要表現,ALS通常為肢體遠端、不對稱性起病,或者以言語及吞咽困難起病。青少年及成人SMA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比較小,吞咽功能的影響也不明顯,但ALS患者往往在疾病後期都會遇到呼吸和吞咽困難的情況。

  從病因和診斷上來看,SMA絕大部分是5號染色體上的SMN1基因突變所引起,是一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可以通過基因檢測進行明確,但ALS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僅僅有5%-10%存在基因突變,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出來,大部分散發的ALS患者不存在基因突變的情況。兩種疾病的肌電圖檢測結果也不一樣。

  澎湃新聞:一旦被確診為漸凍癥,生存期大約多久?隨著醫學進步,漸凍癥患者生存期是否有所延長?

  陳嬿:過去有研究表明,漸凍癥患者整個病程3-5年,平均為3.5年,超過10年的隻有10%左右。但目前,病程超過4年的漸凍癥患者在不斷增長,甚至還有不少是10年以上,目前我接診到的生存最長的散發性漸凍癥患者已經超過38年,且還能下輪椅扶行,也沒有發展到呼吸、吞咽困難的程度。

  但也有一部分患者隨著疾病進展,需要坐輪椅,甚至是氣管切開,無創呼吸機確實讓一部分漸凍癥患者延長瞭生存期,但總體來看,國內外生存期超過5年的漸凍癥患者仍然不多。國外也有文獻報道,漸凍癥患者的生存期也僅僅在2-3年。

  澎湃新聞:目前國內外有哪些方式可用於漸凍癥治療?能否治愈這一疾病?

  陳嬿:截至目前,“漸凍癥”仍是一種無法治愈的罕見疾病。目前國內外已上市的藥物中,僅僅能延緩疾病的發展,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但漸凍癥被發現以來,治療藥物在不斷拓展,一款是口服的利魯唑,上世紀90年代就有瞭,這是一種谷氨酸興奮性毒性拮抗劑,是漸凍癥患者基本用藥,目前國產和進口都有,且都納入瞭上海醫保。

  另一款是靜脈註射的依達拉奉,這是一種抗氧化小分子藥物,於2017年經過國傢藥監局獲批在中國國內上市,這款藥由日本藥企研發,並經過美國藥監部門(FDA)審批上市,國內也隨之獲批上市。但其實,原先這款藥在國內也有,用於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依達拉奉在2017年經過國傢藥監局獲批在中國國內上市用於漸凍癥治療,等於是“老藥新用”,擴大瞭新的適應證。

  而今年,國產的依達拉奉舌下片也在國內上市,這也是全球首款漸凍癥患者舌下給藥的藥物,這款藥的出現也是因為更便於患者獲取和治療,原先註射的依達拉奉,需要一個月連續註射10-14天,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很多行動不便的漸凍癥患者的持續性治療。

  而在2022年,加拿大、美國先後獲批一款藥物用於漸凍癥患者治療,即AMX0035(苯丁酸鈉聯合牛磺熊去氧膽酸),但實際上是“有條件上市”,這一款藥物的Ⅲ期臨床實驗還沒有完全結束。

  除瞭藥物,近年來幹細胞移植也頗受關註。其實這種治療方式在國外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已經好多年瞭,但至今還沒獲得確切的療效。2011年耶路撒冷哈達薩醫學中心招募漸凍癥患者進行NurOwn (分泌神經生長因子的間充質幹細胞,MSC-NTF)治療漸凍癥的研究是其中最受矚目的。研究人員從病人自身的骨髓中提取幹細胞,在體外培養並給予外界刺激,以產生神經細胞生長因子,然後將這些細胞移植到病人體內。II期臨床試驗顯示,87%的漸凍癥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2022年發佈的Ⅲ期臨床試驗結果未達到主要終點,所以目前還未獲批上市臨床應用,相關的細胞移植治療仍在繼續中。

  澎湃新聞:當前,國內已經成立瞭中國漸凍人腦組織庫,也有漸凍癥患者進行瞭腦組織和脊髓組織的捐獻,這項工作的背景和意義在哪裡?

  陳嬿:中國漸凍人腦組織庫主要由國傢牽頭成立,這項工作的背景與蔡磊的支持有一定的關系。2022年9月,蔡磊宣佈要在他去世之後,將自己的大腦和脊髓組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使用,並號召更多的漸凍癥患者們共同捐獻。

  因為漸凍癥屬於神經系統疾病,但目前病因不明,也無法在患者生前或活體上進行組織樣本的研究和發現,最重要的研究對象就是患者去世後捐獻獲得的腦與脊髓組織的科研樣本,隻有通過建立一定數量的漸凍癥患者腦組織和脊髓組織樣本庫,去研究疾病所導致的病理改變,組織中異常沉積的蛋白質構像改變,進一步幫助尋找致病機制,才能最終更好地推動藥物的研發。

  有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已有千餘名漸凍癥患者及患者傢屬積極響應支持中國漸凍人腦組織庫的建立,湖北衛健委副主任張定宇也是其中一員。而在上海,目前也有2名漸凍癥患者已經在去世後進行瞭腦組織和脊髓組織的捐獻。如果有更多的樣本,科研人員就能開展各項研究,從而真正去推動這個疾病的治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