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大觀點系列報道之三:思想深邃,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中華文明

新華網記者張敏彥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時代課題,指明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系列報道,與您共同學習。今天播發系列之三《思想深邃,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中華文明》。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談到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總書記列舉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諸多重要元素: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

——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

——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傢國情懷

——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

——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

——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

——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

——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時曾深情告白:“一個熱愛中華大地的人,他一定會愛她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歷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內、國際不同場合暢論中華文明的偉大與厚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瞭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瞭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國內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考察嘉峪關、莫高窟、雲岡石窟、嶽麓書院、大運河、朱熹園、三蘇祠、殷墟遺址等文化地標,強調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習近平總書記探訪文明的足跡,帶著對中華文明最深沉的熱愛,也帶著深層次的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向何方?”他曾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

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詳細加以闡釋: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瞭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瞭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瞭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瞭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瞭國土不可分、國傢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瞭國傢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瞭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傢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瞭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瞭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瞭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瞭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瞭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瞭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於人,決定瞭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五大“突出特性”有力地證明,中華文化“是非常文明的、進步的、先進的”。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總書記的目光深邃而遼遠:“中華民族對全人類要有更大的貢獻。”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