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瞭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瞭華彩篇章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

“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大唐芙蓉園初夏夜,伴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吟誦,64名舞者左手執籥、右手秉翟,向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的貴賓獻上中國古代最高禮儀舞蹈八佾舞。禮樂交融、文韻悠悠,大度雍容、如夢如幻,展現出中華文化包容四海的精神風貌。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瞭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瞭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瞭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集千古之智,納四海之慧。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5000多年不間斷的歷史傳承中兼容並蓄、創新升華。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傢傢學胡樂”到“萬裡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我國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創造瞭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與此同時,中華文明始終以開放胸懷同世界其他文明開展交流互鑒。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瞭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瞭華彩篇章。

新思想指導新實踐,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指出“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於它兼收並蓄的包容特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等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強調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在希臘,參觀雅典衛城博物館,共赴“文明之約”;在埃及,漫步於盧克索神廟,回憶中埃文明交流往事;在印度,參觀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廟群,暢敘文明互鑒的悠久淵源……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以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外交”,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從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到創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舉辦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文明特質,著眼於當今世界開放包容、多元互鑒的主基調,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著力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不遺餘力促進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相互啟迪,探索出一條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文明之路,讓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熠熠生輝。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讓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讓中華文化所蘊含的理念與智慧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為時代發展提供正確指引,為人類文明作出中國貢獻。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下西洋……回溯歷史,中華民族曾經譜寫瞭萬裡駝鈴萬裡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瞭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展望未來,增強文化自覺,保持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我們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9日 05 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