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張悅峰從事教育30多年,擔任校長20多年,見過的傢長不計其數。但他發現,這些傢長絕大多數都是母親。

  每次學校召開傢長會和親子活動,張悅峰觀察到,父親來校的數量是少之又少,“比例不到10%,傢長會很多時候都成瞭‘媽媽會’”。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共同的養育,夫妻共同承擔育兒責任,不僅是為人父母的義務,也是法律賦予的責任。傢庭教育促進法第十七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傢庭教育,應當關註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發展狀況,尊重其參與相關傢庭事務和發表意見的權利,合理運用“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共同參與,發揮父母雙方的作用”方式方法。

  近日,由國傢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共青團中央主辦的“倡新時代婚育文化 助傢庭和諧幸福”新時代婚育文化建設主題宣傳活動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辦。活動向全社會發出《新時代婚育文化建設倡議書》,其中提到:育兒責任,夫妻共擔。提倡男女平等,增強傢庭責任意識。夫妻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做到同心同德、忠誠以待、相濡以沫,共同承擔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共建幸福美滿傢庭。

  新時代的傢庭教育,需要夫妻共同承擔育兒責任,讓孩子成長路上的父愛不缺席,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來聽育兒講座的傢長,父親比例還是很低

  “通過一場場講座,就可以看出父母是不是重視傢庭教育。”孫雲曉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傢庭教育首席專傢、研究員,中國傢庭教育學會副會長。退休後,他的時間被分為兩部分,一邊幫助女兒帶外孫,一邊應邀到全國各地開展傢庭教育講座。

  “每年都要跑很多個城市,線上線下講座都有。”幾十年來,他開展瞭一千餘場講座,受眾多達幾百萬人。

  在近幾年的講座中,他發現一二線城市父親參與的比例有所提升,超過三分之一,“很多父親爭先恐後地提出和回答問題,有時一連多個問題都是父親提出的,我感到很欣慰”。

  但來到三四線城市,父親參與的比例又不足三分之一,“整體而言,父親重視並參與傢庭教育的意識還有待提升”。

  他認為,受教育程度、傢庭教育觀念、工作收入水平、夫妻職責分工是影響父親參與育兒的主要原因。

  張思萊也有同樣的感受。她退休前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北京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兼任中國傢庭教育學會早期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工作期間接待的傢長大部分都是母親,很少有父親帶孩子看病或咨詢。

  退休後,她一邊在微博義務回答網友提問,一邊參與中國關工委主辦的中國母嬰健康成長萬裡行公益活動,前往全國各地為嬰幼兒父母講學,普及科學的育兒知識。

  “在微博我有470多萬粉絲,大部分都是媽媽,線下講座來的爸爸也不多。”張思萊說,一二線城市父親參與情況好一些,但也不到三分之一,三四線城市比例更低,“有時候幾百人的會場,爸爸是兩位數或個位數”。

  她認為,很多父親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事情,男人隻需要負責掙錢養傢就可以。

  另外,有的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大包大攬,既加重瞭自身負擔,又把父親“拒之門外”。

  “還有的父親忙著掙錢,受教育程度低,不懂得如何育兒,就直接做‘甩手掌櫃’瞭。”張思萊說。

  傢住湖北的餘莉莉,丈夫就屬於“甩手掌櫃型”,一提到丈夫她就一頓吐槽,並自稱正在經歷“喪偶式育兒”。

  “工作日,我老公下班回傢,就躺床上玩手機,說上班太累瞭,要休息會兒。吃完飯就要上廁所,一待一個小時才出來。上完廁所就洗澡,洗澡完就去睡覺或者玩遊戲,也不管娃有沒有人陪、碗有沒有人洗。周末要麼說去公司加班,要麼約同事去釣魚,要麼就躺在傢裡睡大覺,啥都不管……”

  餘莉莉說,身邊的朋友也有很多屬於這種狀態。夫妻倆都要上班,但回到傢帶孩子的永遠是媽媽。

  “哪怕媽媽工作更忙、賺得更多,但爸爸就是理直氣壯地覺得自己累,帶孩子說不管就不管,寧可躺床上玩手機。”餘莉莉說,如果孩子哭鬧,爸爸可以做到充耳不聞,但媽媽做不到。“所以孩子的事,總是媽媽在管,爸爸置身事外。”

  與大量的傢長打過交道後,張悅峰認為,造成父愛缺位的原因有很多,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主要有父親對自身角色和責任認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育兒方法,不知道該做什麼,即便是想做也有些行動力不足,還經常找出各種理由“不作為”。

  客觀原因是父親工作壓力大,社交應酬多,“還有的母親過於強勢,造成孩子對父親的信任和尊重度缺失等”。

  好爸爸也是“誇”出來的

  談到傢庭教育中父親缺失的原因,孫雲曉、張思萊和張悅峰都提到瞭一個原因,就是“母親不放手”。

  孫雲曉認為,現在很多女性不僅學歷高,工資也高,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有智慧,也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相對而言,女性適應母親角色的時間要比男性適應父親角色快得多。”

  因此在育兒中,有時父親就顯得比較笨拙,再加上有些男性較少參與傢庭勞動、動手能力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較為吃力,有時還會“幫倒忙”。

  “很多媽媽一看爸爸也幫不上什麼忙,就把爸爸往外趕。”孫雲曉說,本來丈夫參與育兒的能力就不足,又受到妻子的排斥和指責,再加上工作中的壓力和疲憊,就容易以掙錢養傢為由來逃避育兒。

  他認為,父親在傢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可替代。母親的態度,對於父親能否參與育兒、能否發揮作用至關重要。

  孫雲曉建議,母親應該多鼓勵父親,及時發現父親身上的優點,在孩子面前樹立父親的良好形象。同時,在育兒中與父親做好合理分工,避免大包大攬。

  張思萊也認為,傢庭教育需要夫妻共同參與。母親要給父親時間,讓父親單獨和孩子在一起。父母做好分工,母親可以照護孩子的飲食起居,父親可以陪孩子玩遊戲、做運動、讀書等。比如,可以讓父親帶孩子玩一些力量遊戲、冒險遊戲、刺激遊戲等,還可以陪孩子進行爬山、打球、引體向上等運動。“這些遊戲和運動都是父親比較擅長的,母親不容易做到。”

  “讓孩子在與父親的接觸中,瞭解男人的特征、什麼是男子漢氣概,瞭解責任、擔當與勇氣等。”張思萊說,父親在養育孩子中起到的作用是母親所不能替代的。即便是父親做得不夠好,母親也不要指責和抱怨,需要一起尋找解決辦法,多鼓勵,逐漸讓父親認為自己可以勝任角色,培養傢庭教育責任感,找到自信。

  “都說熟能生巧,父親帶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擔心父親看不好孩子就不讓他參與,就相當於因噎廢食,最後還是母親自己辛苦。”她說。

  父親要意識到傢庭教育是自己的主體責任,不可推卸

  安徽的黃偉明是一名“新手奶爸”,因為工作忙,陪伴孩子時間較少,自我感覺育兒質量很差,心裡常常很愧疚。

  為此,他也在努力思考如何成為好父親。他認為,父親需要在子女成長的不同階段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隨時進行適當調整。

  “目前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有空多陪伴孩子,多與他進行互動,讓孩子有安全感,這是最主要的。”黃偉明說。

  在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譚旭東看來,陪伴是傢庭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他還專門出版瞭傢庭教育專著《愛是陪伴和引領》,把陪伴作為傢庭教育的最核心內容。

  他認為,讓父親參與育兒,當務之急是要改變父親的傳統觀念,摒棄“男主外女主內”等舊觀念,讓父親認識到傢庭教育不是母親的事情,而是父母共同的責任,同時也是法律賦予的責任和義務。

  其次,父親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角色,要多把一些時間和精力放到傢庭,把傢庭、傢教、傢風建設當作事業的一部分,用心經營,“經營好傢庭,也是一種成功”。

  他還建議父親要多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和母親密切配合,開展傢庭教育。

  張悅峰建議,父母首先要統一思想,建立起教育孩子是父母共同職責的共識,還要根據傢庭的實際情況,設定合適的育兒目標,不攀比、不跟風。

  同時,父母要明確角色價值,既要有責任界限,又要相互配合、有效轉換。要在設定目標的引領下,不斷學習、不斷反思,與孩子一起策劃,開展有意義、有意思的傢庭活動,突出父親的參與。比如共讀書、共運動、共勞動、共旅行、共志願服務……突出民主、尊重、激勵的理念,形成交流溝通順暢、傢人和睦相愛的傢庭氛圍。

  最後他建議,如果傢庭出現問題,要及時診斷。每一個傢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和不如意,作為父母尤其是父親,要有診斷反思的意識,帶領孩子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讓問題解決成為促進孩子成長、傢庭美滿的重要資源,而不是負擔”。

  近些年來,孫雲曉在全國各地參加學術交流,瞭解到一些比較典型的案例和做法。他也把對做父親的思考寫進瞭專著《好好做父親》中。他建議,中小學可以成立“父范學堂”,專門給父親開辦講座,進行交流,解決父親教育中容易遇到的困難,給父親一些經驗和指導。

  他希望各地教育部門,特別是傢庭教育工作者,要多發現一些父教典型。挖掘父教典型案例和故事,進行展示、宣傳、推廣,對廣大父親起到引領和激勵作用。

  “父親要意識到,傢庭教育是自己的主體責任、第一責任,不可以推卸。”孫雲曉說,教育孩子既是責任,也是自身成長的重要過程,好好做父親是一個男人走向成熟的重要修煉。這個過程並不是很艱難,隻要擁有責任心,付出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就一定可以享受到做父親的快樂。

  “工作忙不是逃避做父親的借口,如果因為忙碌而放棄瞭責任,將是終身的遺憾,也是無法彌補的損失。”他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餘莉莉、黃偉明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華錫 來源:中國青年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