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調研,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強調“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
觀察這次調研,一路走來,“久久為功”的理念貫穿始終——
在烏梁素海,指出“要用心治理、精心呵護,一以貫之、久久為功”;
在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談到“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要求“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後代”;
在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強調“河套灌區灌溉工程是千年基業,花瞭很大功夫,也很值得”;
……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現實中,抓改革、促發展、謀創新、護安全,幹任何事情都要有這樣的毅力與韌勁。2013年2月,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果很可能是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
久久為功,貴在堅持,考驗著歷史耐心、戰略定力。
中央八項規定剛出臺時,曾有人質疑,會不會是“一陣風”?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必須抓常、抓細、抓長,持續努力、久久為功。
十多年來,端午抓公款購買粽子等節禮、中秋抓公款購買月餅等節禮、春節抓公款購買爆竹等年貨節禮……各地各部門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保持嚴的基調不動搖,管出瞭習慣、抓出瞭成效。
“八項規定改變中國!”這是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聲音。
往大處看、往全局看,發展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一馬平川,幹事創業並非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必須得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意志,必須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
白洋淀碧波蕩漾,“千年秀林”綠意盎然,啟動區建設熱火朝天……一座現代化新城雛形顯現。
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雄安新區考察並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穩紮穩打,善作善成,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千年大計,國傢大事。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破土、萌芽、生長,正是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的有力見證。
久久為功,重在實幹,意味著使命擔當、接續奮鬥。
過去20年,浙江的萬村千鄉,堅持做瞭一件事。
2003年6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
20年來,浙江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持續深化“千萬工程”。如今,萬千鄉村各美其美,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畫卷在之江大地徐徐鋪展。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在共產黨人眼中,黨和人民的事業薪火相傳,是一場接力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個人都要跑好屬於自己的“這一棒”。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
一片林、三代人、數十年。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林場建設者們住窩棚、喝雪水、啃幹饃,迎風鬥霜,挖坑栽樹,硬是在荒沙地上營造出一塊令世人矚目的綠洲。
堅持就是勝利,實幹成就夢想。
今年4月,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班子要牢記黨和人民囑托,發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對已有的部署和規劃,隻要是科學的、切合新的實踐要求的、符合人民群眾願望的,就要堅持,一茬接著一茬幹”。
久久為功,要害在“功”,必須樹牢正確政績觀,永葆初心為人民。
“今天可能要讓你們失望瞭,這次討論的不是發展問題,而是保護的問題。”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
如何對待母親河?大開發還是大保護,是“澤被後人”還是“竭澤而漁”?選擇之間見立場、見初心。
“領導幹部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
“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多做一些功在當代、利在長遠、惠及子孫的事情”;
“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不計較個人功名,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之後真正的評價”;
……
為長遠計、為子孫謀。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廣大黨員幹部,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說到底,久久為功的關鍵在於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的政績,不斷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現實。
久久為功,玉汝於成。
新征程上,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鍥而不舍、奮發有為,中國式現代化定能不斷向前進。
策劃:張毅、杜尚澤
撰文:張洋
編輯:景灝、郭曉龍
校檢:朱利
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謝環馳,視覺:賴向東)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